沪科新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2018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今年3月3日,乌拉特前旗大雪,当天一条微信是这样描述的:“朝来晨光映白雪,午间戏水弄清波,笑看夕阳踏泥去,午夜出门还溜坡”对这个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物理规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升华放热﹣﹣﹣﹣﹣凝华吸热
B.汽化放热﹣﹣﹣﹣﹣液化吸热
C.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凝华放热
2.在气温是25°C的房间里,小明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由于立即读数,造成读数是50°C.那么50°C表示( )
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
A.50℃ B.100℃ C.150℃ D.200℃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C.热传递时,内能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
D.汽油机都要靠火花塞点火来使燃料猛烈燃烧
5.量程都是100°C的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分度值都是1°C,甲玻璃泡的容积大些,乙、丙相同,甲、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丙粗一些,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相信的两条刻度线间的距离( )
A.甲最长,丙最短
B.甲最短,丙最长
C.乙最长,但不能比较甲与丙的长度
D.乙最短,但不能比较甲与丙的长度
6.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与实验温度计的区别仅是长度不同
B.体温计内有一细管,温度计没有细管
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动,把液体甩到35℃以下,普通温度计不能甩动
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后,可离开身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7.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B.读数时,体温计不能离开身体
C.体温计玻璃炮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
D.体温计内装的是水银
8.下列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
D.冰箱冷冻室内壁结霜
9.如图所示,一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
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虽然继续加热,但烧杯中的水的温度将保持100℃不变
B.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C.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都在发生汽化现象
D.因为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不变,说明烧杯中的水不再继续吸热
10.用纸做成一个纸盒,里面装上水,下面用酒精灯加热(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可以将水烧至沸腾,而纸盒却不会烧毁(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400℃~5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沸腾时水吸收了热量,水温保持不变,使纸盒达不到着火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D.纸本身的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11.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12.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13.邢襄大地,四季分明,美景如画。下列描述的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14.下列实例中,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A.家庭用液化石油气
B.蒸饭的锅口上方喷出“白气”
C.喝开水时镜片模糊
D.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外壁“出汗”
1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16.如图所示,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插在装有同样碎冰块的烧杯中,然后对烧杯底部缓缓加热,当烧杯内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冰块将( )
A.不会熔化 B.熔化一半 C.全部熔化 D.都有可能
17.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雾的形成 B. 河道结冰
C. 冰冻衣服晾干 D. 露珠的形成
18.下表是一些物质在标准大气压的熔点和沸点,那么,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水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乙醚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9.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20.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水、铜和海波都是晶体
B.铁、陶瓷、木头都善于导热
C.空气、矿泉水、粗盐都是混合物
D.羊毛、涤纶、棉花都是合成纤维
21.在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志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晶体(熔点为48℃),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48℃左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此杯能迅速降低水温主要是利用海波( )
A.汽化吸热 B.熔化吸热 C.液化放热 D.凝固放热
22.如图是“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晶体
2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熔化时间共用了 10 分钟
C.在第 5min 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 10min 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24.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2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
B.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
C.嘉陵江上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
D.武隆仙女山上冰雪消融的过程
26.下列物态变化的事例中,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B.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这是液化现象
C.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
D.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这是汽化现象
27.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沪科新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2018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今年3月3日,乌拉特前旗大雪,当天一条微信是这样描述的:“朝来晨光映白雪,午间戏水弄清波,笑看夕阳踏泥去,午夜出门还溜坡”对这个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物理规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升华放热﹣﹣﹣﹣﹣凝华吸热
B.汽化放热﹣﹣﹣﹣﹣液化吸热
C.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吸热;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放热。
【解答】解:A、朝来晨光映白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A错误;
B、水汽化为水蒸气时需要吸热,液化放热,故B错误;
C、朝来晨光映白雪,午间戏水弄清波,午夜出门还流坡,中午雪会熔化成水,熔化吸热,无凝固现象,故C错误;
D、雪熔化吸热,雪的形成是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几种物态变化,以及吸热还是放热的了解和掌握,要会运用。
2.在气温是25°C的房间里,小明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由于立即读数,造成读数是50°C.那么50°C表示( )
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分析】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也就是说,外界的温度会先作用于温度计液泡内的液体,使液体的温度改变,从而发生热胀或冷缩的变化。
【解答】解:A、房间内空气的温度是25℃,而读数是50°C,所以不可能是周围空气的温度。故A不符合题意;
B、这一刻度还没有达到沸水的温度。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是先使温度计内的液体温度变化,从而发生热胀冷缩,进而指示出不同时刻的测温物质的温度,所以测量的是温度计内水银的温度。故C符合题意;
D、C选项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使用温度计时,它的每一个刻度都表示了当时温度计内液体自身的温度,要想准确表示外界某一温度值,则应待示数稳定时再读数。
3.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
A.50℃ B.100℃ C.150℃ D.200℃
【分析】根据对摄氏温标内容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摄氏度规定的掌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C.热传递时,内能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
D.汽油机都要靠火花塞点火来使燃料猛烈燃烧
【分析】(1)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3)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4)柴油机和汽油机在构造和点火方式的区别:柴油机顶部没有火花塞,有一喷油嘴,是压燃式;汽油机顶部有火花塞,为点燃式。
【解答】解:
A、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A正确;
B、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故B错误;
C、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并且热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故C正确;
D、柴油机与汽油机采用的点火方式不同,柴油机采用压燃式,汽油机采用点燃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比热容的特点、热传递的条件以及内燃机的点火方式,我们要学会使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量程都是100°C的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分度值都是1°C,甲玻璃泡的容积大些,乙、丙相同,甲、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丙粗一些,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相信的两条刻度线间的距离( )
A.甲最长,丙最短
B.甲最短,丙最长
C.乙最长,但不能比较甲与丙的长度
D.乙最短,但不能比较甲与丙的长度
【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细,在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越精确。
【解答】解:(1)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甲温度计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2)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水银,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都是1℃,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所以三支温度计相信的两条刻度线间的距离甲最长,乙次之、丙最短。
故选:A。
【点评】液体温度计的玻璃泡容积越大,内径越小,分度值距离越长,测量越准确。
6.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与实验温度计的区别仅是长度不同
B.体温计内有一细管,温度计没有细管
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动,把液体甩到35℃以下,普通温度计不能甩动
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后,可离开身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分析】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有很多方面的不同,不仅是长度的不同。
在构造上和使用方法上,都有很多的不同。
结合选项的内容,分别作出判断。
【解答】解:A、不仅仅是长度不同。故A错误;
B、体温计有小缩口,温度计没有,故B正确;
C、体温计使用之前要先甩动,温度计不需要。故C正确。;
D、实验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两种测量温度工具的区分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特别是实验器材使用方法上的细节问题,很容易遗忘,需要不断反复记忆。
7.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B.读数时,体温计不能离开身体
C.体温计玻璃炮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
D.体温计内装的是水银
【分析】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在外观、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我们结合选项内容作出判断。
【解答】解: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故A正确;
BD、体温计离开人体以后温度会下降,这样水银以弯曲的管子为界(因为弯曲的管子很细,比其它地方细,管子冷却最快,收缩最快,就断开了)分开,温度下降,两边的水银向两边收缩而使水银柱断开,这样是玻璃管中的水银不会退回到玻璃泡内,所以即使离开人体,体温计显示的还是人体的温度,这样体温计才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故B错误;D正确。
C、体温计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度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故C正确;
故选:B。
【点评】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8.下列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
D.冰箱冷冻室内壁结霜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烧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
C、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能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冰箱冷冻室内壁结霜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如图所示,一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
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虽然继续加热,但烧杯中的水的温度将保持100℃不变
B.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C.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都在发生汽化现象
D.因为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不变,说明烧杯中的水不再继续吸热
【分析】(1)解决此题要结合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2)知道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
(3)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解答】解:
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烧杯内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加热,但烧杯中的水的温度将保持100℃不变,故A正确;
B、烧杯内的水沸腾后,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试管内的水温度能达到100℃,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故B正确;
C、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试管中的水发生蒸发,烧杯中的水发生沸腾,都在发生汽化现象,故C正确;
D、虽然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不变,但烧杯中的水仍在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沸腾的条件及沸腾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目考查了学生对沸腾条件的掌握,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10.用纸做成一个纸盒,里面装上水,下面用酒精灯加热(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可以将水烧至沸腾,而纸盒却不会烧毁(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400℃~5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沸腾时水吸收了热量,水温保持不变,使纸盒达不到着火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D.纸本身的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分析】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水沸腾时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纸条燃烧的条件:达到纸的着火点。
【解答】解: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吸热不升温,吸收的热量用于汽化,而纸盒达不到着火点不会烧毁,因此,在纸盒里面装上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水烧开了,而“锅”不会损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的条件和沸腾的特点,要注意液体沸腾时要不断从外界吸热,而温度不变。
11.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12.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解答】解:A、给头发吹热风,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慢了酒精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酒精的蒸发,故B符合题意;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3.邢襄大地,四季分明,美景如画。下列描述的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草叶上形成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符合题意;
C、秋天,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不符合题意;
D、冬天,冰雕变小,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下列实例中,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A.家庭用液化石油气
B.蒸饭的锅口上方喷出“白气”
C.喝开水时镜片模糊
D.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外壁“出汗”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使气体液化由两种方式:降低温度(任何气体在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都可以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不能使所有的气体都液化。
【解答】解: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A、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故A正确;
BCD、“白气”、镜片模糊、饮料外壁“出汗”,这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液化的方法,常见题目,难度不大。
1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1)要正确地选择温度计,需要了解各温度计的量程。体温计、家用寒暑表、酒精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都不会达到100℃;
(2)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
(3)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4)根据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通过沸腾的两个条件结合热传递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A、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60℃;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故A错误;
B、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
C、“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有关实验仪器的调节、沸腾的特点、沸腾的现象等,是此类实验经常考查的问题,要熟练掌握。
16.如图所示,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插在装有同样碎冰块的烧杯中,然后对烧杯底部缓缓加热,当烧杯内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冰块将( )
A.不会熔化 B.熔化一半 C.全部熔化 D.都有可能
【分析】掌握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且要继续吸热;并且要知道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但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晶体熔化的条件,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7.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雾的形成 B. 河道结冰
C. 冰冻衣服晾干 D. 露珠的形成
【分析】物质由液体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冻衣服变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掌握物体变化识别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8.下表是一些物质在标准大气压的熔点和沸点,那么,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水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乙醚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分析】液体温度计的测温范围最低不低于它的凝固点,最高不高于它的沸点,据此解答。
【解答】解:我国有的地区气温低于水银的凝固点﹣39℃,故水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不合要求;有的地区气温超过35℃,故乙醚温度计不合要求;
我们各地区气温最高不会超过78℃,最低也不会低于﹣117℃,故酒精在我国各个地区不会凝固成固态,也不会沸腾变成气态。故酒精温度计符合要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点、凝固点和沸点的有关知识。液体温度计使用时必须保证里面的物质是液态,所以最低不低于它的凝固点,最高不高于它的沸点。
19.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2)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处于液态;
(3)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故C正确;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20.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水、铜和海波都是晶体
B.铁、陶瓷、木头都善于导热
C.空气、矿泉水、粗盐都是混合物
D.羊毛、涤纶、棉花都是合成纤维
【分析】(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点的为晶体,没有熔点的为非晶体;
(2)不同物质导热能力不同;
(3)空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4)根据常见的三大类合成材料进行判断。
【解答】解:A、水、铜和海波中,铜和海波是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是相对于固体而言的,而水是液体,既不属于晶体,也不属于非晶体,故A错误;
B、铁善于导热,而陶瓷、木头不善于导热,故B错误;
C、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空气、矿泉水、粗盐都是混合物,故C正确;
D、棉花和羊毛属于天然纤维,不属于合成纤维料,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中考查了对材料的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等,包含一定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21.在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志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晶体(熔点为48℃),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48℃左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此杯能迅速降低水温主要是利用海波( )
A.汽化吸热 B.熔化吸热 C.液化放热 D.凝固放热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48℃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故选:B。
【点评】物态变化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观察生活,本题也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22.如图是“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晶体
【分析】(1)为了是蜡烛均匀受热,应用碎蜡烛;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
(3)水浴法能使物质均匀受热;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解答】解:
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这样蜡烛能均匀受热,故A正确;
B、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故B正确;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故C正确;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晶体熔化的实验,属于基础知识。
2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熔化时间共用了 10 分钟
C.在第 5min 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 10min 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并且要掌握熔点的概念。
会分析晶体的熔化图象,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则为晶体。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晶体的熔点。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则为晶体的熔化时间。
【解答】解:A、由图知,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不变,则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故A错误。
B、该物质从第5分钟刚开始熔化到第15分钟完全熔化完,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从第5分钟刚开始熔化,为固态,到15min已全部熔化,故C错误;
D、该物质的熔点为80℃,故80℃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能够通过图象判断晶体或非晶体,同时会判断晶体的熔点和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
24.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2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
B.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
C.嘉陵江上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
D.武隆仙女山上冰雪消融的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露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不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不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判断,这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26.下列物态变化的事例中,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B.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这是液化现象
C.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
D.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这是汽化现象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解答】解:A、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潮湿,是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石头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很容易升华吸热,周围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雾”,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是发生了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27.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分析】物质在自然界中一般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其中固→液,固→气,液→气需要吸热;气→液,气→固,液→固需要放热。
【解答】解:由图知,甲物态→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乙物态→甲物态需要吸热;同时乙物态→丙物态也需要吸热,所以乙物态为固态;
丙物态→甲物态需要吸热,所以甲物态→丙物态需要放热;同时甲物态→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甲物态是气态;
所以丙物态为液态。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情况的判断,熟悉概念,知道不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