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战后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经济恢复的主、客观条件及概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形成的原因,形成的经过及其国际地位。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体现了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并表现出诸多新特点,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变。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并思考:“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高速度能永久持续吗?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和主要矛盾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
教学难点
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教具
1.《欧洲地图》
2.《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表》
3.《欧洲共同体形成》
4.《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单位:亿美元)表》
板书提纲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战后初期的困难
2.迅速恢复经济的有利条件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50年代初—70年代初)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战后西欧国家
2.形成和发展
3.国际地位和作用
三、日本的崛起
1.战后初期经济陷于崩溃
2.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3.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四、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1.1973—1975年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滞胀”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稳定发展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美国以外,环顾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着手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得到迅速向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所谓的“黄金时代”。但好景不长,随后,不仅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更加严重地袭来,而且即使在经济危机过后,也没有真正的经济高涨,资本主义国家陷入长时期的经济“滞胀”阶段。整个国民经济在遭受着“停滞膨胀”的折磨。
(三)讲授新课
第20课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
1.战后初期的困难(板书)
出示《欧洲地图》,启发学生回忆二次大战中希特勒军队闪击欧洲十四国、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德意战败等内容,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归纳指出: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2.迅速恢复经济的有利条件(板书)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可从主、客观条件来分析。
主观条件:尽管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困难重重,但是,西欧各国都经过了产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经济技术基础雄厚,多数国家都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文化素质良好的劳动力,有管理经济的经验,还有在历史上建立起来的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这些条件是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战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西欧采取扶植政策,推行“马歇尔计划”,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难关。
小结:由于具备了上述主、客观条件,战后不久,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西欧的工业产量比战前提高约35%。
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50年代初—70年代初)(板书)
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相当快,进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出示《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图示及结合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从图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西欧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仅慢于日本,却快于美国。在高速发展的20年内,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而美国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迅速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
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战中出现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战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原子能:出于战争和军事的迫切需要,1945年7月,美国研制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战后,美国于195l年建立原子能发电站。原子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正在航空、航海、航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电子计算机:战后,电子计算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6年5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71年制成微机处理,电子计算机发展十分迅速。并在科学、商业、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空间技术: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空间技术诞生。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成功地登上月球。种类繁多的人造卫星,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也促进了电子、电子计算机、激光和材料等各种新技术的发展。
小结: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是靠采用新科技成果取得的。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个原因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加强了宏观控制。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板书)
1.战后西欧国家(板书)
西欧国家在二战中遭到严重削弱,战后,它们的国际地位远不如战前。苏联不但在二战中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而且在战后变得更加强大。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逐步取得了对西欧经济的控制。后来,随着西欧各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它们不甘心依附于美国的地位,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同时,苏联的强大,也威胁到西欧各国的安全。西欧各国对此也感到十分不安,为了抵制美苏两强的压力和威胁,西欧一些国家感到必须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联合,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
2.形成和发展(板书)
出示《欧洲共同体形成》图示:(如下)
教师依图讲解欧洲共同体产生的过程、发展的情况。
3.国际地位和作用(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及《欧洲共同体》引文,归纳:欧共体建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员国之间的协商和协调很频繁,经济上、政治上的密切合作,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由于欧共体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抗衡美苏两霸的同时,积极同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合作,同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各种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
三、日本的崛起(板书)
1.战后初期经济陷于崩溃(板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严重的破坏。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共损失军民合计近300万,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夷为平地。战争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陷于瘫痪和濒临崩溃的边缘,粮食和工业品匮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为悲惨,“养无食,居无屋”,这就是战后初期日本人一般生活的写照。
2.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板书)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底美国军队以盟国占领军的名义独占日本,为了削弱日本,美国占领军当局在日本实行严厉的非军事化政策,解除了700多万军队的武装,惩办了东条英机等战争罪犯,逼迫裕仁天皇承认天皇也是人而不是神。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依靠中国大陆作为“遏制”苏联的设想落空,不得不考虑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阵地的据点,美国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48年起,变削弱日本的政策为扶植政策,开始积极从各方面扶植日本垄断资本。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美军的后方基地,美国对日本的军事订货大幅度增加,按日本史学家井上靖的说法,在1950—1953年这一期间,日本得到军事订货(特需)收入超过24.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订货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在日本经济的恢复过程中起到了输血的重要作用。从1950年起,日本经济开始起飞,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超过了战前水平。
3.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板书)
出示《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总值的比较(单位:亿美元)》
从50年代中期起,日本进入一个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到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率,因此日本的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了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逼近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小结:战后初期,西欧和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在美国的大力扶植下,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进入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本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强调指出:本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相当快,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还是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罕见的。
四、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板书)
1.1973—1975年经济危机(板书)
西方经济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没有象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预言那样,会永久持续下去。到70年代初,又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乐极生悲,刚刚过了不到二十年稍为舒心一点的日子,倒霉又开始了。从1973年到1975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又降临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黄金时代”就此结束了。从此,西方经济的“黄金时代”被长期“停滞膨胀”所代替。
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滞胀”
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和持续的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本来,经济发展缓慢、停滞、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早已存在的历史现象,但二者有机结合,同时并存,那是在二战后,特别是70年代后才出现的。“滞胀”的现象是,生产停滞、物价上涨,为了反映这一奇特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家首先创造了“滞胀”这个新词,它是由“停滞”和“通货膨胀”这两个字各自首尾,拼凑而成的。
由于“滞胀”持续时间较长,直到1982年才基本结束滞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地缓慢下来。
总结: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的艰巨任务。西欧因为具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并得到美国的大量援助,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欧各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抗衡美苏两霸,西欧六国创建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日本在美国的大力扶植下,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跃居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但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好景不长,1973—1975年经济危机的出现,宣告了“黄金时代”的结束,“滞胀”局面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见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