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2010历史高考专题复习 精品系列课件
17《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 三公九卿 郡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一)先秦、秦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 三公九卿 郡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先秦、秦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2.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3.市场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三)先秦、秦的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学法指导:
注意抓点、线、面。
抓住重要制度这个“点”,以“点”连“线”,即各类制度的沿革变化;
拓展知识“点”和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面”,要分析理解这些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
将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归纳、比较、串联;
对一些较特殊的政治制度要理解其概念的内涵;
要对不同的官职和及其权限进行归纳交接;要与当今的一些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1、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风俗与此有密切联系。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积极影响。
2、着眼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古代制度的创新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史就是讲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如何对政治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联系中共十七大“大部制”体制改革,被普遍认为将是政府改革的一个新起点,新突破口,它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预测政治制度创新和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将是2009年高考的考查重点。
考点预测
1.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的概括和总结。
2.重视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的考查,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3.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变迁观,要求关注时政热点,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
1、 约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
2、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 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对象: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微子封于宋)
4、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5、评价:
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隶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稳定政治秩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扩大疆域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但后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受破坏(典型例子:“楚王问鼎”)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6、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
7、瓦解: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
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西汉: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西周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4、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 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
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历史作用 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相互关系 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有宗法便有分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防止争夺,稳定统治。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来维护统治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有着惊人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知识点拨】
1.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2.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则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 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郡县制
(1)形成和演变:
①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
②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秦以后一直沿用。
(2)特 点:
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3)影 响:
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宗法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①划分的基础: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
②产生的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皇帝或朝廷任免,不能世袭。
③权力的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2、(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B. 一个祠字,就可以判断了!
3、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4、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
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
C
B
〖解析〗B 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5.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在后期扩大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地位的变化 B.井田制的兴衰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C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6.汉初封国制和西周前期分封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A.形式 B.对象 C.基础 D.作用
〖解析〗D 西周前期,分封制的推行巩固了周王朝统治;西汉初期封国制的实行,造成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同样的制度其作用却不同。
7、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解析〗B 宗法制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8、历史典故“问鼎中原”中的“鼎”,反映了周期礼制的严格,周礼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维护宗法制
C.确保等级制度的划分 D.防止诸侯争霸
〖解析〗C 周礼是西周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强调贵贱有序。
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解析〗B 姬姓多意指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即同姓亲族。故选B。
10、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A. 兄弟情谊 B. 爱屋及乌 C. 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
〖解析〗C 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区别。A、B、D三项属表面现象,C项才是本质所在。
11、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这一传统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有直接关系。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有利于强化皇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C ④的说法不准确。宗法制产生的时候还没有形成皇帝制度。可以换成有利于强化王权。
12、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从王到诸侯到卿到士形成不同的等级秩序,说明礼乐制的实质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13、史学家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文中的“制度”包括
①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礼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王国维的话说明周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选项中属于周朝制度的是B.②③④ 。
14.《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解析〗A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噩侯反叛伐周”,诸侯王居然敢于讨伐周王,说明分封制趋向衰弱;“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说明分封制虽然趋向衰弱,但王权尚能维护,其权威还没有完全丧失。
15.(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是秦朝,所以b项正确。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刺史
(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三省六部制
评价:
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元朝行省制
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
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行省制度评价:
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职权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目的: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
(2)确立:
①明洪武十五年,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但这些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3)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②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皆由皇帝决定。③阁臣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的军机处:
(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
(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
(4)作用: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积极作用:
①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③ 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③ 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
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新兴地主阶级迫切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政治基础)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史特点: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②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④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评价: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织形式)
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
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宋元
空前强化于明清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两对
矛盾
形成于战国
发展过程
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
概念
核心
趋势
手段
【重点知识点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朝代 帝王 主 要 内 容 特 点 影 响
建立 秦朝 秦始皇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
C郡县乡里;D严刑峻法; 皇权至上
官员任命 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发展 两汉 汉武帝 设“中朝”; 各置刺史;颁布“推恩令”; 削弱相权;削弱封国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
隋唐 隋文帝
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朝代 帝王 主 要 内 容 特 点 影 响
进一步发展 宋元
时期 宋太祖元世祖 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 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二府;
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 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了三冗、两积贫。
顶
峰 明清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雍正 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
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推向顶峰 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1、(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解析:C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应选C项。
2、(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A 刘邦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3、(2008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A 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4、(2008年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B 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君权。
5、(2008年广东文基,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削藩”, “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的对中央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C项符合题干要求。
6、(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是秦朝,所以B项正确。
7、(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7)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解析:C。本题属于容易题,侧重于对文史基础知识的考查记忆。
8、(08海南历史,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解析: D符合题意。宋朝在中央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9、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A.皇权高度加强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解析〗B 材料中的观点即治天下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从中可以得出结论。
10、“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让“群臣”监督皇帝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君主专制 D.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解析〗C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C。
12、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三司使长官会见地方官员
B.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解析〗B A项中三司使设于宋朝,C项行省制度设立于元朝;D项内阁制度出现于明朝。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解析〗B 解答本题注意对题中材料“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的理解。“废侯卫”指的是废除原来的分封制,以避免分封制带来的弊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D项中行省制开始于元朝。
13、“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下列关于宋代这一做法的评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人浮于事
〖解析〗A 材料体现出了一种集权状况,故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故选A。
14、元朝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A C项是对后世的影响。故选A。
15、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
A.建立中朝 B.设三省六部 C.设三司使 D.设立军机处
〖解析〗B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本文意思是,天下事务繁多,不能一人独断,应交由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筹划,这样事情才能办的稳妥。最符合这段文字表述的措施是B.设三省六部。
16、史载“悉有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这反映出
A.明朝内阁大臣承担宰相的职责
B.议政王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C.清初内阁负责处理日常的事务
D.军机处成为中央政府决策机构
〖解析〗A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只有明朝内阁才有“票拟”之权,故选A。其他属于清朝机构,可排除。另外清代内阁权力很小,没有“票拟”之权。
〖解析〗C 从各自建筑的功能和特点分析。太庙和天坛是皇帝祭祀祖先和天地的地方,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太和殿是是皇帝登基等大事的地方,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17、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18、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本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解析〗C 从紫禁城的布置在“中”和“高”的特色,反映了皇权至上。
19、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史
〖解析〗B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相”退出历史舞台。
20、临淄是先秦和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在这里出土过“齐国钟官长”印(为掌管钱财之官)、“齐铁官长”、“齐铁官丞”印,及西汉初年带有“淄川王”、“胶西王”等字样的传世印泥(古时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的印章的泥块)。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西汉时
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事实B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C.在各地设立封国的事实D已经出现印刷术的事实
〖解析〗C 该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临淄是先秦和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治所位于今天淄博市临淄区。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淄川王”、“胶西王”,注意时间为“西汉初年”,综合上述信息,材料印证了西汉在各地设立封国的事实。结合其他事实,我们知道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一史实同材料也相互印证。
2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解析〗C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罢丞相”“不许立丞相”,结合明朝废除丞相的史实,可以很自然的得出答案。
22、“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解析〗B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让世人明白礼仪进行教化,通过法律来治理天下,这是合乎善的标准。”是荀子礼法并施的观点。
23、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最早也要出现在秦代
〖解析〗C “家天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彻底消除割据战乱。因为割据战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24、关于我国行省制度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 B.有利于国家统一
C.在全国各地均设行省 D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解析〗C 行省制度是元朝开始实行的一项重要地方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设立行省,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由中央直接管辖。
2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其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专制皇权
C.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解析〗C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积极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
26、唐初,突厥贵族对内地不断侵扰。假如你是那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作战计划,接下来你会
A.交皇帝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解析〗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根据这个运作程序,可以很自然的得出答案。
27、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的共同目的在于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剥夺诸侯王国封地
C.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D.避免相权威胁皇权
〖解析〗A 设置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实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实力以减少对中央的威胁。选A。
28、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解析〗D 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在于皇帝高度集权。A、B、C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D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根据材料理解,正确答案为D。
29.(2007广东)3.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解析〗答案: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30.(2007广东)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答案:D。 “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利。二者都有利于加强君权。
31.(2007广东) 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析〗答案:A。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
32.(2007宁夏)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解析〗答案:A。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33.(2007上海历史)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解析〗答案C.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判断的关键信息是“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府兵制源于西魏,均田制创于北魏,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创于隋朝。由此可选出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