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课标落实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目标A—基础:
兴中会,同盟会、广州起义、武昌
起义、民国与约法、清帝退位
目标B—能力:
阅读材料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解读《约法》,获取资料信息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评价辛亥革命能力
目标C—感悟:
“中山精神” 学案
【批阅反馈】
【组内交流】
【重点突破】
null
革命之酝酿篇
革命之进程篇
革命之反思篇
整体构建
史料一 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
合作探究1
(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null
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陈天华
民族危机深重
阶级矛盾尖锐
null
知识梳理一
革命之酝酿篇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
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null
知识梳理一
准备工作
革命之酝酿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革命党人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组织上
思想上
军事上
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各抒己见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中国的两座城市—武昌和南京为成为“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城市”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你选择支持哪一城市?请阐述理由。
武昌
PK
南京
史由证来:请举证!
小辩论
null
1.夺取政权:
2.建立政权:
3.巩固政权 :
4.失去政权:
知识梳理二
革命之进程篇
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武昌首义,各地响应
null
清帝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武昌首义爆发
知识梳理二
1911.10
1912.1
1912.2
1912.3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颁布《临时约法》;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null
典型例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A
学法指导:如何审题
题干:时间、限制条件(有效信息)、求答项。
选项:根据限制条件对号入座,充分运用排除法。
解读《临时约法》
第1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2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第3、4章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5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员选举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人员4/5以上之出席,出席人员3/4可决弹劾之 →→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2.第3、4、5章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原则?
3.据此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认识。
(提示:分析宪法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权力制约
限制袁世凯独裁
制约与平衡
重
点
突
破
知识梳理 《临时约法》的评价
积极意义:
1、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否定了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顺应世界潮流、推动政治民主化。
局限性:
约法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独裁的作用,成为一纸空文
null
知识梳理三
革命之反思篇
辛亥回眸:镜头一
材料1 皇帝倒了,权力转了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材料2 企业多了,规模大了
1912—1919年,中国新建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较以前约增加1倍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
材料3 复辟难了
1915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袁世凯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思想: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 辫子剪了,小脚松了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
1912年民国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
社会生活:
移风易俗、西化
近代化史观: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表现为
辛亥回眸:镜头二
片断一: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识的假洋鬼子……他们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片断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片断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
我读《阿Q正传》
辛亥革命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知识梳理
辛亥革命的评价
性质: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 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
国并颁布《临时约法》。
◆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思想、社会生活变化
局限:(不彻底)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双半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学法指导:对于影响或评价类,可从四种角度进行分析:
A、社会角度: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 B、时间范畴:对当时和后世
C、区域范围:对本地和世界
D、辩证角度:积极和消极(一分为二)
这样的声音
【声音一】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
【声音二】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声音三】孙中山的退位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吗
【声音四】有人评价辛亥革命是“有花无果恨悠悠”
史学争鸣
合
作
探
究
2
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国务会议 袁世凯天坛祭天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
破灭是必然的。?
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根据图片的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多视角看辛亥革命(知识拓展)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章开沅
null
典型例题
史观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不同。
不同的史观有
①文明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④社会史观
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
甲: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乙: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丙:辛亥革命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
丁:辛亥革命影响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观念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直击高考
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参照学案) 时间:3分钟
(2)材料一 肯定了民国为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
材料二 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
不同原因: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材料题解析方法:
第一步,审问题。第二步,分析材料。第三步,组织答案。
知识小结
选项:
①同盟会成立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 三民主义
④武昌起义 ⑤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⑦清帝退位
酝酿
爆发
高潮
结局
组织
思想
军事
①
③
⑤
④
②
⑦
⑥
1912.1
1912.2
1912.3
null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