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4-05 07: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四单元 第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单元规划】
本单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上三种制度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做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我国的民主建设也经历过挫折。“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确定了加强民主、健全法制的方针,社会主义民主又重新走上健全发展的轨道。我国宪法中规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今后的一项根本任务,民主法制建设开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完成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它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是密切相联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率先得以成功运用。我们坚信按照这一伟大构想,在不远的将来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完成。“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与现实可能性的高度灵活性,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运用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的经典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课时安排
单元 课 课时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
祖国统一大业 1
【从容说课】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1、在“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①“共同纲领”产生的背景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③新中国的诞生
学习本段教材内容主要是要使学生体会历史,产生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2、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目中,需了解以下两个问题: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我国宪法的几次修改都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目中,应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4、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目中,应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个现代化”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 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导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诞生后是怎样巩固和建设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推进新课】请大家看课本前的引言: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驶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利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不同与西方和苏联及东欧各国的制度?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共同探究】新政协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
1.背景
(1)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2)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2.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
【学思之窗】《民主人士纷纷北上参加新政协,毛泽东和他们在一起》简介:
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前夕,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的代表到达北平,中共中央领导人到西苑机场迎接,这是当时的合影。左起沈钧儒、朱德、董必武、李济深、陈其瑗、郭沫若、黄炎培、毛泽东、林伯渠、马叙伦。照片集中反映了新政协代表的广泛性。
【学思之窗】从毛泽东亲笔致宋庆龄的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①毛泽东“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的诚挚邀请,及派邓颖超前往迎接的周到安排,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诚邀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共商国事的真情实意,符合各界民众的意愿。
②作为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和伴侣的宋庆龄,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民主主义者,她的应邀参加不仅会增强民众对新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信心,而且还会进一步带动各界人士前来共商国事,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真实体现。
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此时新中国即将诞生,恰是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3)内容
①选举产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②通过《共同纲领》。
【共同探究】《共同纲领》的内容、特点?人民民主专政能不能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
内容、特点(略)人民的概念比无产阶级的概念包括的成分要大得多,因此二者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如前苏联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新中国实行的却是人民民主专政。
③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决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3.新中国的诞生
(1)中央人民政府全体会议: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赢来了胜利的一天。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及城防部队,共约三十万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接着,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奏鸣中,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多媒体】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片断。
【历史纵横】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艾青在面对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的切身感受,以及上海《大公报》对阅兵式后群众游行的表述,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翻身做主人时的激动和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3)意义:
【共同探究】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开启……,推翻……,标志……,世界意义……。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的一种代议制模式,西方国家釆取两院制议会代议制:如英国、美国。而我们中国就相当于一院制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联系的。
【共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同探究】一届人大会议的成果有哪些?
(2)会议成果:
第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同探究】《宪法》的内容和特征?
第二: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
(3)意义:
第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族的广泛性。随着历史发展,人民达标大会制度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2.巩固:
(1)二届人大的召开:1959年
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三届人大的召开:1964年
国务院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史纵横】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周恩来也说:“长期共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共同探究】在中国“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我认为是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共同探究】请问同学们,多党存在,应该怎样存在呢?是其他党派和共产党轮流执政吗?
不是。应该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共同探究】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共的领导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多媒体投影显示】: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相互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共同探究】思考“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共同探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共同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完善发展的”?
  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多媒体】播放《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红河谷》等影片(或片段),再结合已学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多媒体投影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让学生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让学生看资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共同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的自治机关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共同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原因: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怎样实行:
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共同探究】民族区自治制度是怎样建立及完善的生:建立及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入了1954年宪法,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共同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历史纵横】书上第68页的图片:《维吾尔族老人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歌颂中国共产党》
《翻身后喜悦的蒙古族人民》
1)民族区域处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政治制度
2)它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课堂小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的前提下,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体现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板书设计】
【例题精讲】
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D)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D)
A.社会主义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
C.旧民主主义国家 D.新民主主义国家
3、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B)
A. “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
B.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C.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D. “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B)
A.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B.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D)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195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新中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维护统一(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对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进步③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A)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B)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习题解答】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答案提示: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作业布置】《同步练习》相对应的内容
【备课札记】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