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 第九单元第3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东欧剧变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做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波兰由调整经济措施而引发政治动荡,形成以瓦文萨为首的、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政治势力集团──团结工会,并最终通过政治改革造成社会制度的剧变。
民主德国则因两极对峙造成的民族分裂引发政局动荡,并在政党政治的改革中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随之而来的是两德的统一。两德合并完成了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是德国人民的愿望和幸事,但这是以放弃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而完成的,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挫折。
一、东欧剧变 概念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形式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罗马尼亚除外)结果各国政权易手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地区性战争不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原因内历史冷战扭曲了东欧各国的发展道路根本各国未能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新思维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其一,各国内部原因。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效仿的准则和法度。东欧各国虽进行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收效不大,经济发展缓慢。在政治上,官僚主义滋生,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这些都使东欧各国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致使国内的反对派日益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其二,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其“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其三,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技术和贸易援助,诱使和弹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通过这些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
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苏联解体过 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原 因内因历史体制弊端,政策失误直接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和政策根本经济困难外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原因归结为政治阻力太大,于是转向政治改革,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新思维”,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结果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党派林立、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内潜伏的民族矛盾也开始爆发出来。
“八一九”事件。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局势的混乱,其导火线是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由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对苏联开始瓦解的认可。事件结局所反映了其发起者无力应付事件发生后的国内外局势,最终使扭转事态发展趋势的努力归于失败。
“八一九”事件的影响: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苏联的消失,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发展中国家深受旧国际格局之害,认为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是旧格局的翻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恐怖主义威胁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因此,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借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其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如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目前仍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近20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等等。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两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
2、世界多极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欧盟的建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3、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所谓世界格局,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两极格局解体后,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1.小结:2.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2.1990年苏联局势的动荡直接表现在( )
①苏共中央全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②国民经济大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3.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