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第二篇专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共11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届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第二篇专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共11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1-20 16:5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1张PPT。专题 4生命活动的调节目录 微专题 动物和人体的稳态与调节1.(2018年全国Ⅰ卷)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
___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09 下丘脑提示答案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另外下丘脑中还有感受血糖变化的神经元。2.(2018年全国Ⅱ卷)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 ) √ 提示答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因此,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3.(2018年全国Ⅱ卷)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 ) √ 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的低,受刺激时,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4.(2018年全国Ⅱ卷)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 )×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率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加快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5.(2018年全国Ⅱ卷)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提示答案 √ 6.(2018年全国Ⅲ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 × 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K+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K+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Na+通道,使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答案提示7.(2017年全国Ⅲ卷)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  ) × 答案8.(2017年全国Ⅱ卷)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
作用。                  (  )√ 9.(2017年全国Ⅰ卷)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血浆10.(2017年全国Ⅱ卷)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  )     ×  11.(2017年全国Ⅱ卷)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  )12.(2017年海南卷)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  )13.(2017年海南卷)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 (  )√ × √ 答案一、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1.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①_________ __ _中,只能由②________ _释放,然后作用于③_________,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④  的。答案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单方向 2.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写出图中各序号代表的激素名称:⑤     ;⑥      ;⑦      ;⑧      ;⑨      ;⑩      。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二、人体的稳态与免疫1.?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   。神经-体液-免疫 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答案2.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 _ _______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__
。系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枢神经3.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      _
_ 。其中浆细胞主要靠产生?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________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抗体靶细胞众多的淋巴细胞答案4.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分子的?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呈正相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和?  。?
吸引力无机盐Na+Cl-蛋白质答案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解(1)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2)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3)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4)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5)若把静息时膜外的正电位看成0电位,当细胞外液浓度降低时,相当于细胞膜内K+浓度增大,静息电位减小,如由-70 mV 可以升到-60 mV。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图解
(1)突触可分为两类: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
(2)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为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神经递质产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5)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合成、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 ms)。
(6)对某些物质敏感:与神经递质竞争受体、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等物质,都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兴奋的传递。如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等。
1.在神经纤维上(图甲):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图乙):①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1.兴奋产生中Na+、K+的运输方式:
(1)K+外流、Na+内流都是通过离子通道,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2)钠-钾泵同时泵出Na+和泵入K+,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且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2.离体神经纤维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激素(体液)调节,在激素调节过程中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2.血糖浓度的高低是相对于人体内血糖浓度的正常值而言的,血糖浓度的变化是调节血糖的有关激素分泌量变化的原因,即不平衡(血糖浓度偏离正常值)→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平衡(血糖浓度在正常值范围内)。分析血糖调节时,不能将因果关系颠倒。
3.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升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4.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是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和吸收的结果,不是升血糖激素作用的结果。人体内的激素不可能到达消化道内起作用。
1.调节水平衡: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合成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
2.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3.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
4.调节垂体的分泌: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5.传导兴奋:下丘脑能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等。
总之,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 mg/dL,血浆中的水维持在90%左右;细胞外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血浆中的HC、HP等有利于pH的相对稳定;而温度则维持在37 ℃左右;血浆渗透压维持在770 kPa(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2.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⑤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常见的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细胞内呼吸作用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水解消化过程。
3.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图所示:
以上调节均为反馈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调节的神经中枢都位于下丘脑,但冷觉、温觉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水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1.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能很快地做出反应,产生新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致病之前将它消灭。1.若上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若上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b、c、d、e分别表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3.若上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则a表示下
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b(d),并由c(垂体后叶)释放,通过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器官e(肾小管和集合管)。
4.若上图表示血糖的神经调节途径,则a为下丘脑,b、c、d、e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
5.若上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已知a为抗原,则c、e分别表示记忆细胞、浆细胞。若已知e为抗体,则a、c分别表示记忆细胞、浆细胞。
例1(2018年郑州二模)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B.一般情况下一种激素只选择作用于某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C.各种激素之间只有拮抗作用,没有协同作用
D.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往往被灭活,从而保证机体调节适应多变
的环境
答案解析C解析? 各种激素间既有拮抗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又有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C错误。1.(2018年泉州质检)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下
丘脑和垂体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存在分级
调节和反馈调节
C.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TSH
分泌减少
D.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过程①起促进作用,
对过程②起抑制作用答案解析B变式探究解析?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的细胞,A错误;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会促进垂体分泌TSH增多,进而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C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过程①和过程②都起抑制作用,D错误。2.(2018年汕头二模)下列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式探究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的分泌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答案解析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的TSH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使TSH量减少,C正确。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产热,寒冷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较高,进入医院立刻抽血体检,甲状腺激素指标会偏高,B错误。例2 (2018年廊坊统考)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入
膜内
D.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经过化学信号到
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解析D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兴奋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造成的;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2018年石家庄模拟)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变式探究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
通道开放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
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
生变化
答案解析解析? 由题图信息可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够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两者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膜上,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乙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影响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因而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4.(2018年济南模拟)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变式探究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移向②侧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糖蛋白的位置可判断②为细胞内侧,①为细胞外侧。a点时为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通过通道蛋白,不断地从内侧向外侧移动,A、B正确;b→c过程中,膜内外电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C正确;b点时的电位差为0,膜两侧的电位相等,D错误。5.下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
反射
B.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解析C变式探究解析? 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据此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Ⅱ→Ⅰ→Ⅳ→Ⅲ,且Ⅱ是感受器。敲击Ⅱ处,会产生膝跳反射,A正确;阻断Ⅰ处,敲击Ⅱ处时,传入神经受阻,小腿不能抬起,B正确;刺激Ⅲ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在Ⅰ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C错误;低级中枢(脊髓)中的神经元活动可能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例3 (2018年青岛模拟)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引发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
浆细胞
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
细胞
答案解析D解析? EBV可被吞噬细胞识别,但是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病原体,A错误;EBV可以刺激T细胞,促进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但淋巴因子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使其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刺激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少数病原体能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够识别靶细胞,并与之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6.(2018年河北联考)B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细胞特异性识别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变式探究A.B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B.B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
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患自身免疫病
D.B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的、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化后的B细胞有的能够识别抗原,而细胞膜表面具有识别作用的是糖蛋白,故推测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A正确;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而题干中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细胞,即具有识别能力,因此不可能是浆细胞,B错误;若自身细胞抗原性改变,则可能被第一次选择保留下来的B细胞当作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从而患自身免疫病,C正确;细胞凋亡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D正确。7.(2018年衡水调研)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图中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
基因
C.物质a的本质是蛋白质和RNA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
答案解析C变式探究解析? 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物质a是抗体,图中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该基因只在浆细胞中表达,B正确;物质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错误;细胞5是记忆细胞,属于保留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D正确。8.(2018年济宁联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效应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病原体
C.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D.抗体有可能与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解析? 注射的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如疫苗),C错误。答案解析C变式探究例4 (2018年合肥模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C.内环境温度和渗透压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D.内环境稳态包括成分稳态和理化性质稳态
答案解析A解析?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发生变化后,机体自身会通过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自身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9.(2018年枣庄联考)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战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战
C.寒战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变式探究答案解析DD解析? 人体每时每刻都进行产热、散热。图中ab段说明产热大于散热,bc段说明散热增加。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出汗增加引起散热增加,符合曲线变化。A、B、C项均与曲线变化不符。
10.(2018年咸阳联考)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
相关激素会减少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
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
渗透压明显上升
答案解析A变式探究解析?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组织液可以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可以回流到血浆,因此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液增多,因此③处的渗透压也会下降。微专题 植物的激素调节1.(2017年全国Ⅰ卷)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10 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 )
2.(2017年海南卷)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                       。? √ 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答案3.(2015年全国Ⅰ卷)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 )
4.(2015年全国Ⅰ卷)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 )
5.(2015年全国Ⅰ卷)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 )
6.(2015年四川卷)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     方式向下运输。
` √ √ × 信息主动运输答案1.植物激素是指由① 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②  有机物。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③ 。植物体内 有显著影响的微量调节代谢的信息 答案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④ ,实例有⑤ 和⑥ 。生长素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⑦  、⑧ 、⑨ _ 和植物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⑩    、促进?   、获得?  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  等。两重性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果实和叶片的脱落结实无子生根答案3.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 ;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 ? 等;乙烯的合成部位是? _。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根尖根冠、萎蔫的叶片植物体各个部位答案两看”法判断植物生长弯曲状况
1.图1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不同,表现为两重性:
①a点——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②a~c段(不含a点)——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③c点——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效果最好。
④c~e段(不含e点)——仍为促进浓度,只是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⑤e点——促进植物生长的浓度“阈值”。低于此值时均为促进植物生长的“低浓度”,超过此值时,将由“促进”转向“抑制”,从而进入抑制生长的“高浓度”。处于此值时,对植物生长的效应与a点相同,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⑥b、d两点——生长素浓度虽然不同,但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相同。
2.图2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大小依次为根>芽>茎。
3.图3表示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4.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
①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过多地积累在近顶端的侧芽部位,使近顶端的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②解除:摘掉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了,侧芽受到的抑制被解除,则逐渐发育成枝条。
顶端优势与植物根的向地性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体内缺乏分解它的酶,因而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在植物体内长时间维持较高浓度,它在生产上的使用效果比天然的植物激素的使用效果要好。其应用如下:
1.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可用于培育无子番茄等无子果实;可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烟草“打顶”后于伤口处施用生长素类物质,使腋芽积累生长素而抑制其生长,以保证烟草的产量和品质。
2.乙烯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瓜果的催熟。
3.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瓜果、蔬菜和鲜花的保鲜;促进种子的萌发。
4.赤霉素及其类似物:使芦苇、莴苣等植株增高,产量增加;促进种子、马铃薯块茎等的萌发。
5.脱落酸及其类似物: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脱落酸随水流走而含量减少,可让水稻种子早发芽。6.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用量比可以调控芽的分化和根的形成,这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激素水果”是用植物激素或其类似物刺激生长或催熟的水果,由于植物激素或其类似物与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因而人体细胞没有能识别它们的相应受体,所以一般对人的生长发育等不会造成影响。1.关于实验变量的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实验的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无关变量是实验试剂的剂量、植物的种类、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2.关于实验对照的分析:该实验中存在空白对照(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和相互对照(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实验组)。
3.关于预实验的概念及意义
①概念:正式实验前做的实验。
②意义:进一步地摸索实验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续表)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受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生长、果实发育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但赤霉素还能解除种子休眠。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二者比例的不同,促进生长的效果不同,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高时,促进根的分化;比值低时,则促进芽的分化;两种激素比值适中时,则愈伤组织生长占优势或不分化。例1 (2018年景德镇模拟)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吲哚乙酸引起的
B.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
两重性
C.生长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番茄答案解析C解析? 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茎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植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番茄。1.(2018年淄博模拟)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色氨酸合成生长素可发生在幼嫩细胞的核糖体上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一定不同
C.用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的分布发生变化
D.用生长素处理未受精的二倍体葡萄可获得四倍体无子葡萄
变式探究答案解析C解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属于蛋白质(或多肽),所以生长素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A错误。因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位于最适浓度两侧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同一器官可能具有相同的促进作用,B错误。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使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的作用表现在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不会导致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有抑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的作用,使细胞染色体加倍,D错误。2.(2018年吕梁模拟)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在上述两种植物开花期间,遇到接连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对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变式探究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
B.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
量下降
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
D.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
解析? 人们主要食用的是向日葵的种子和番茄的果皮部分,而施用生长素只对人类需要“果肉部分”的植物增产有利。因此,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而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答案解析例2 (2018年福建联考)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适当喷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C.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
D.环境因子只能通过影响激素的合成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
活动
答案解析D解析?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二者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这也说明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落花落果;环境因子除了通过影响激素的合成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外,也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等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3.(2018年萍乡模拟)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或评价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
D.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枝条的时间应
保持相同
变式探究答案解析C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A正确;芽能够产生生长素,因此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本实验没有设置NAA浓度大于c的实验组,NAA浓度大于c时银杏插条的平均生根数目不能确定,所以不能确定c就是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C错误;NAA处理插条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D正确。
4.(2018年山西模拟)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
B.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
C.植物的顶端优势和向光性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内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解析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内容。植物的顶端优势是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速度不同,向光侧和背光侧均是促进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例3 (2018年景德镇模拟)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经预实验后,后续实验中还需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
的实验作对照组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枝插条
C.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
数量可能相同
答案解析A解析? 经预实验后,后续实验中可以不设置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组;生物实验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可减小误差;用位于最适浓度两侧的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效果可能相同。5.(2018年晋城联考)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变量是NAA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L的NAA处理插条
D.400 mg/L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变式探究答案解析D解析? 由实验结果曲线图知,本实验的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A错误;由题图可知,在用浓度为300 mg/L的NAA溶液处理时,生根率与对照组相当,用大于300 mg/L的NAA溶液处理时,插条生根率比对照组的低,即降低了插条的生根率,B错误;生产上应选择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数均较高时所对应的NAA浓度(如200 mg/L)处理插条,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400 mg/L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正确。6.(2018年东营模拟)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某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变式探究(续表)请分析回答:
(1)E组实验配制的2,4-D溶液浓度是    。?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说明        。
(4)该实验还可以用       作为实验观察的指标。
(5)若要进一步探究2,4-D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800 mg/L空白对照2,4-D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平均根长答案:在2,4-D浓度为400 mg/L与600 mg/L之间按一定浓度梯度设计多个实验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且适宜,按题目表格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以生根数为指标确定最适浓度答案解析解析?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浓度梯度应是200 mg/L,所以E应是800 mg/L。(2)A组是只加蒸馏水,应是空白对照。(3)实验结果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2,4-D浓度的增加促进插条生根作用增强,而超过一定浓度后出现了抑制作用,即2,4-D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4)该实验中除了生根数目还可以用平均根长作为观察指标。(5)如果要探究最适浓度,应在2,4-D浓度为400 mg/L与600 mg/L之间按一定浓度梯度设计多个实验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且适宜,按题目表格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以生根数为指标确定最适浓度,生根数目最多时所对应的浓度就是最适的浓度。延时符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