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第二单元专题归纳
(一)知识专题归类
1、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清政府的近代化问题)
(1)调整:①洋务运动;②百日维新(变法);
③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领域:①经济领域:如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戊戌变法设立机构,保护工商业发展;接受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清末“新政”奖励实业。②政治领域:如设立总理衙门;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等。③军事领域:如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海军;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④教育文化领域:如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普遍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时派遣留学生。
(3)背景:①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兴起的,当时清政府统治存在内忧外患。②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民族矛盾大大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③清末新政则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革命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开始的。
(4)特点:清政府适应近代化,其显著特点是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迟缓。
(5)评价:①晚清的近代化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是由其在保护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改革决定的。②尽管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几次短暂发展的原因、影响及受挫的认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中国经历过两次短暂发展时期。
(1)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①原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③认识:由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加剧和瓜分中国狂潮的掀起,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受到严重阻碍。
(2)第二次是1912-1919年进一步发展时期。①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倡导实业救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也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掀起新文化运动;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但“好景不长”,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使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而变得萧条。③综上可见,资本主义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会发展,而封建势力,尤其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3、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勾结: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认识到保持和好与勾结的重要性,形成了中外反动势力“和好”的新局面。在这一局面之下,总理衙门设立,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洋务派出现,外国经济侵略和政治干涉进一步加强,清政府统治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2)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先后举办军事和民用工业,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又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
(3)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随着中国民族工业基础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而中国的无产阶级在19世纪40-50年代在外商企业里就已产生。他们先后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重任。
(4)出现了新思想: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想出现,对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大大促进了以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4、19世纪60-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及认识
(1)表现:①经济上:A、洋务运动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②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运动兴起。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③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④思想文化上:“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为变法提供了条件。
(2)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维艰,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但中国近代化有一定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3)认识:①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②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二)知识归纳提示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广、杂、散、深,但有其内在联系。
(1)列强侵华的加剧:①列强以武力讹诈和战争手段制造了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②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也使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列强大举对华输出资本。③义和团运动迫使帝国主义放弃了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列强转而采取“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扶植清政府作为统一的在华统治代理人。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2)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一,政治上:①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被迫不断进行政策调整。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又倡导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②19世纪70年代,中外“和好”局面被打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在维新运动中采取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并一度借助义和团向列强宣战,但最终还是屈膝求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经济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①这一时期,在中国并存的经济形态有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②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半封建化特征。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是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思想上:①“西学东渐”的局面逐渐形成。②早期的维新思想,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③康有为、梁启超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主张通过改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由“器物”层次发展到“制度”层次。
第四,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①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②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处于酝酿之中。③无产阶级在这一时期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④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