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学习目标】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了解文天祥抗元等基本史实。
了解忽必烈治国安民的方略。
3. 认识元朝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重点: 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
难点:对既肯定元朝统一的历史地位,又肯定文天祥的崇高气节的理解。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善于________,过着_______的生活。
2.1206年__________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推为大汗,尊称他为____________。
蒙古灭西夏与金
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_______灭亡。
1234年,蒙古灭_____。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0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____继承汗位。_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_______,定都______。
2.1276年,元军攻入______,南宋灭亡。南宋大臣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订正后在书中标记)
2.你认为元朝统一全国有什么历史意义?(订正后在书中标记)
3.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以赞扬文天祥抗元?
【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一.选择题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成吉思汗”指的是( )
A.忽必烈 B.铁木真 C.文天祥 D.阿骨打
2.学习历史,不可忽视教材附录中的“大事年表”。查阅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27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应是( )
A. 蒙古政权建立 B. 元朝建立 C. 定都大都 D. 灭亡南宋
3.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反映了作者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其作者是( )
A.魏征 B. 岳飞 C.文天祥 D.于谦
4.以下几个政权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A.南宋、西夏、金 B.西夏、金、南宋
C.金、西夏、南宋 D.西夏、南宋、金
5.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统一六国 B.建立唐朝 C.统一蒙古 D.建立明朝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
“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请回答:
材料中“一代天骄”指谁?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
《元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元朝的政权性质和元朝的疆域;
2.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
3.认识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民族交融。
【自主学习】
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疆域:“北逾 ,西极流沙,东尽 ,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行省制度
1.概况: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 制度。
(1)在中央。
①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 、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②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③设 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
①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②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 。
③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 、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藏。
①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 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③西藏正式成为 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合作探究】
元朝的疆域
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学习与探究:这次“遂一天下” 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行省制度
下图中A地是
今是
学习与探究: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学习与探究:行省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元朝。这一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氏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驿站
4.右图印章是我国古代某朝代中央政府对某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见证,这个边疆地区是( )
A.台湾
B.海南
C.新疆
D.西藏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
2.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3.知道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4. 掌握北宋时期的著名史学成就。
4.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5.比较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生活和当代市民文化生活的相同点和差别,从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特点。
【自主学习】
繁华的都市生活
1.著名都市:北宋时的 、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 ,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社会生活:
(1)主要群体: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 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主要表现。
瓦子
的场所。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如说书的、唱戏的等,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经营各种商品
勾栏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 。勾栏里面的演出丰富多彩
杂剧
形成于宋代,元朝兴盛。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 、繁华市区、 等场所进行演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节日
、元宵节、 、端午节等
宋词
1.概况:是一种新体诗歌,又称 ,便于歌唱。
2.发展:唐朝出现,经五代到 得到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3.词牌:每首词根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
4.代表词人:苏轼、 、辛弃疾等。
(1)苏轼:词风 ,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3)辛弃疾:继承苏轼以来的豪迈词风和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进一步提高了词的 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
1.概况:元曲包括 、 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关汉卿的《 》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
史学
__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共13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与司马迁的________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合作探究】
繁华的都市生活
材料
学习与探究:上图反映的是什么场所?这种场所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
宋代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学习与探究:宋朝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传承下来?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
宋词
学习与探究:1.宋代杰出的词人有哪几位?
2.他们的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是什么?
1.时期:
2.作品:
3.特点:
1.时期:
2.作品:
3.特点:
1.时期:
2.作品:
3.特点:
元曲
学习与探究:1.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
2.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及代表作?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上述文字描绘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的著名大都市的是( )
A.北宋的开封
B.南宋的临安
C.元朝的大都
D.西夏的兴庆
3.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处,有一座5A级风景区——清明上河园。那里有一片建筑高挂“瓦子”的标志,瓦子是北宋开封城里
( )
A.专供演出的圈子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穷苦艺人卖艺的地方
D.娱乐兼营商业的地方
4.每个时代会有其主流文学形式。 宋代的主流文学形式是
( )
A.诗
B.词
C.曲
D.小说
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陆游
D.李清照
6.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定军山》
D.《念奴娇·赤壁怀古》
7. 从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了解的历史包括( )
①春秋 ②战国 ③汉朝 ④唐朝 ⑤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内容
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主 备
使用者
审 核
课 型
新课
时 间
学习目标
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2知道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
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
学法导航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学 习 活 动
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
环节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自学-查)
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①北宋的__________、南宋的临安、________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__________。
瓦子和勾栏的出现:① 原因:城市的繁荣,_______________的壮大。
②开封城内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
杂剧:形成于________。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________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宋词1.词在_________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______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①苏轼:他的词风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清照:词风__________________
③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__________________,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
元曲 1元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南戏等。
著名戏剧家:①元朝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
②“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白朴。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
假如你穿越到了宋代,在开封的瓦子里你转了一整天。你观看了什么?听了什么?吃到些什么?买了些什么?你还对什么感兴趣?
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
1上述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请写出图三中人物的代表作品。
2 图一、图二中人物的词各具怎样的风格特点?
环节五:学以致用,巩固拓展(测评)
选择题 1.关于 “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旦
3.宋元时期的城市,店铺鳞次栉比,商业活动频繁,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有( ) ①开封 ②兴庆 ③临安 ④大都 A. 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对词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二人的相同之处体现在( )A都有胸怀祖国收复失地之志 B. 都善于用口语,词风清新自
C.词风都属于豪放风格 D.词风委婉,感情真挚
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是( )
①关汉卿②马志远③郑光祖④白朴⑤王实甫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6.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是( )A.武则天 B.李清照 C.王昭君 D.曹雪芹
教(学)反思: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学习目标】
1.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发明者、特点、发展、传播及作用。
2.掌握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应用、传播及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掌握火药的发明、应用、传播及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知道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的表现及影响。
5.通过对中国四大发明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初步认识。
【自主学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时期发明,辽、宋、西夏、金时期进一步发展。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 发明,用 刻字;此后,能工巧匠们发明木活字。
(2)发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
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 排字法;元代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出现: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 ”。
(2)发展: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 。
(3)应用: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4)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 。
(5)影响:大大促进了 技术的发展。
2.火药:
(1)发展: 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2)传播:13世纪传入 地区,14世纪初传到欧洲。
(3)影响:对欧洲的 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臣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发达的中外交通
1.海上交通:
(1)概况:宋代南方 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交通范 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发展。
①宋元时期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 、信风、气象的规律。
②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 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陆上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的 比较发达。
3.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合作探究】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人物:
时期:
成就:
学习与探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何影响?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学习与探究:你了解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吗?
学习与探究:火药的发明与使用过程?
学习与探究:宋元时期科技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发达的中外交通
材料:“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 宋高宗
学习与探究: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政府的什么态度?
学习与探究: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说说南宋海外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学习与探究:宋朝海外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是( )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文化传播起重大作用的是( )
①造纸术 ②火药 ③印刷术④指南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下列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
4.关于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不正确的是( )
A.宋代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频繁
B.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C.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D.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题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主备人
备注栏(教师填写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标注学习重点及修改错题)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
目标
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发明者、特点、发展、传播及作用。掌握指南针、火药的发明过程、应用、传播及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知道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的表现及影响。
学法指导
导、学、探、讲、练
学习过程
【对照学案,自主学习】: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辽、宋、西夏、金时期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术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字印刷术:
北宋的________ 发明了_____________,元代科学家王祯在《________》中对__________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_____________。元朝中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_。 3、对世界的影响: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传播过程: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_______,之后传到________及__________,又经___________传到波斯,后来经过_______________等途径传入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出现: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 ”。
(2)发展: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 。
(3)应用: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4)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 。
(5)影响:大大促进了 技术的发展。
2、火药:
(1)发明: 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2)传播:13世纪传入 地区,14世纪初又经 传到欧洲。
(3)影响: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 和 产生臣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或背景)
①由于宋代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②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陆路交通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驿站
①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②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目的),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③元代陆路交通的路线: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作用)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3、海路交通发达
(1)背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2)表现:①宋海路多条航线: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②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宋元中外交通综述
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4、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中外交通发达的影响)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总的影响)。
外传: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影响: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传入: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
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
1、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商品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为科技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2、宋元时期的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大交融,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条件。
3、宋元时期战争频繁,促进了军事技术如火药、火器制造技术的提高。
4、继承了前代的优秀科技成果等,如印刷术等。
【材料研读】
1 朱彧[yù] 在1119年写成《萍州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想一想,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人们能在茫茫大海上自由航行,许多新航线被开辟,航程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地理志》 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政治上,元代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统治;经济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增进了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上,遍布全国的驿站,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往来日益频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课后活动】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大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我国三大发明外传,为世界各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大促进了其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前进。
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
想一想,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邮政中的什么措施?
类似于今天的快递,邮政中的EMS。
【随堂练习】:
1、按照发明的先后,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火药 ②纸 ③活字印刷术 ④司南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
2、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和造纸术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4、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的朝代是( )
A、唐朝 B、五代 C、宋朝 D、隋朝
3、(2016?山东滨州)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的发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16?湖南怀化)6、《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5、(2016?甘肃天水)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请问它们是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的( )
A、罗马人 B、印度人 C、日本人 D、阿拉伯人
6、海上丝绸之路在哪一朝代进入鼎盛时期( )
A、元朝 B、清朝 C、明朝 D、宋朝
7、(2016?内蒙古巴彦淖尔)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确立了中国文明故国地位 B、推动力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推动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8、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是指(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9、《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战争场面惨烈 B、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战争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D、火药威力巨大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新课堂P76-77
课后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重文轻武的政策
学生学习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自主学习: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的时间: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政治上------
军事上------
文教事业上------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说出你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四、巩固训练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课程导入】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收集有关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叙述和演绎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归纳和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讲述有关历史故事,编演历史情景剧,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习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本课主要学习唐朝灭亡前后汉族政权的更迭、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战以及辽、西夏政权推行汉法、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
2.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重要战事以及文化交融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3.本课教学可以摆脱教材限制,以崛起和分立、战争与和平、交融与发展为三个主题分别讲述北宋、辽和西夏政权的建立、战和关系以及辽夏汉化、民族融合的历史。
4.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历史课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网络、书籍的多种途径收集相关的史料,并通过资料整理掌握重要史实,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
5.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寇准等故事和人物有所了解,是本课教学的兴趣和感知基础,但要注意正确识别世俗故事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
6. 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对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和战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的认识相对肤浅,需要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汉族、契丹族、党项族生活图片各一张,设问“三幅图片分别展现的是哪一民族的风情?”
【预习自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史事链接: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讲述契丹族的生活状况
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
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澶渊之战》:寇准直谏——真宗亲征——辽军受挫——宋辽议和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分组讨论一: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分组讨论二: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分组讨论三: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四: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
【归纳整理】(画出本单元网络示意图或智慧树)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说一说:辽、西夏与北宋议和之后,是如何效仿汉制,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的。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拔(党项)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中原)领土,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皆与中国等。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
超时空圆桌:历史不能重演,却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反思和借鉴。假设北宋、辽、西夏的建立者超越时间隧道,出现在当今的某次国际圆桌会议上,他们相互之间会说些什么?又会对现场与会的各国首脑们说些什么呢?
寻踪辽夏: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
金与南宋的对峙
课题
金与南宋的对峙
学习
目标
【学习重点】金的崛起和与南宋的对峙
【学习难点】以岳飞抗金为例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
“五环节”自主学习环节
环节一:自主预习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金
南宋
环节二:精讲点拨
材料: 1142年,宋高宗指使秦桧以“莫须有”(“谋反”)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于风波亭。
岳飞抗金明明是好事,为什么宋高宗等人要杀害他?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岳飞抗金呢?
环节三:合作探究
材料一: 1005年,宋辽达成和议。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一、宋高宗向金称臣,并要“世世孙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两州皆属金国。三、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材料三: “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岸壁如飞。”迁都二十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材料二中的“和议”后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的认识。
环节四:巩固训练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
A.郾城大捷 B.南宋收复建康 C.南宋建立 D.南宋与金达成和议
环节五:测试评价
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北宋统治者的腐朽 B.北宋对金缺乏警惕 C.投降派力量占上风D.金朝军事力量强大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 )
A.女真贵族? ? ? B.契丹贵族? ? ? C.党项贵族? ? D.匈奴贵族
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宋辽和议 B.宋夏和议 C.宋金和议 D.金灭辽国
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 )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 ? ?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岳飞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 传。某电视台想拍摄一部反映他生平的纪录片,如果请你当导演,下列情景中不可能使用的是( )
A.训练岳家军排兵布阵 B.在郾城大败金军
C.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D.根据《宋金对峙图》安排战术
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
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岳飞抗金呢?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维护了中原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怀念岳飞是抗金英雄。
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材料一是北宋 材料二是南宋
材料二中的“和议”后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南宋和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的认识。
战:对辽、西夏和金来说是进攻、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对宋朝来说是守土自卫的正义战争。战争带来社会动荡与人民的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战争也使各民族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软弱妥协,岁币给两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出自明代文征明的《满江红·拂拭残碑》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3、通过学习,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学习难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课前预习
一、经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________。
2、宋初,___________人口仅100多万户,而________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____________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3、南宋时,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4、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_________”,还出现了__________。
5、南宋时,________在南方逐渐普及。陶瓷器的制作更加精美,_______成为著名瓷都。
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______。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_____。
7、两宋时代,_______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________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8、宋代,北方人以________为主,南方人以________为主食。北方的肉食中以________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普遍食用_________,_________之风,已十分盛行。_________等地烧煤已很普遍。
9、_________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专门娱乐的“__________”,里面的__________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________”,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
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有哪些?
探究点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2、宋代领先于世界的手工业成就有哪些?
3、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探究点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4、宋朝城市的开放布局有哪些特点?
课后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纸币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
C、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D、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2、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3、北宋时,丝织品“号为冠天下”的是( )
A、海南岛 B、蜀地 C、景德镇 D、江浙
4、有一个文物商人向你推销一件冰裂纹瓷器,你推测该文物最早可能出自( )
A、唐代邢窑 B、宋代哥窑
C、唐代越窑 D、宋代景德镇
5、宋代时,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已推广到( )
A、珠江流域 B、两湖一带
C、成都平原 D、江淮一带
6、下列属于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是( )
①扬州 ②登州 ③广州 ④泉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民间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 )
A、产棉基地 B、茶叶生产地 C、重要的粮仓 D、瓷器的生产地
8、一部反映宋人社会生活的电视剧,其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
A、老百姓穿着以丝织面料为主的衣服
B、看李白、杜甫的诗
C、到日本去的商船可能载有景德镇的瓷器
D、人们要在四川可以使用纸币贸易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节日是( )
A、重阳节 B、元宵节 C、春节 D、清明节
10、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暧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借此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东晋
12、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初年的东京城。想一想,你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应该穿何种颜色衣服( )
A、紫色 B、红色 C、黑白色 D、绿色
1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宋高宗说:“市舶(海外贸易)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请完成:
(1)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核心问题?
(2)宋代海外贸易收入为什么能够“所得动以百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