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9 23:00:54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
变化 知识要点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代表人物:张謇、荣氏兄弟
2.历程
(1)产生萌芽
(2)发展
(3)“短暂的春天”
(4)再度受挫
3.特点:艰难曲折;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水平落后
三、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
2.社会习俗
3.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练习题1.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一位状元却放弃仕途,投身近代工商业。这位状元实业家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A2.中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A3.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自称“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积极投身实业。他兴办的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C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原因是( )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5.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较落后 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以重工业为主 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C6.我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石油化学工业 D.机械制造业
B7.中国近代人们经常会说三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那么三座大山指的是( )
A.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本本主义
C.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保守主义
D.资本主义、激进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A8. 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见面握手 ④三跪九叩之礼 ⑤年青人办西式婚礼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D9.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 B10.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时髦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该文化娱乐方式是( )
A.听京剧 B.看电影
C.赏花灯 D.看皮影戏
B11.令李鸿章伤感反省——“洋务是纸老虎”;让康有为、梁启超愤然上书——变法图强;使张謇暗下决心——“实业救国”的共同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B12.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D13.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D14. 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合理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
C15.生活在民国晚期的刘某在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
C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感谢李兄发来祝贺之函,然而我虽考取状元,不仅没有欣喜反而满心困惑……。”
——张謇给朋友的回信
(1)考上状元的张謇为什么不仅没有欣喜反而会满心困惑?
因为当时签订《马关条约》,外国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企业前景堪忧。材料二:19世纪末,“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由于经营有方,纱厂的规模逐渐扩大,一战期间,纱厂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以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恰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摘自中华书局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①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或一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答出三个阶段,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即可) (3)状元实业家张謇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敢于拼搏创新的精神等等。 (4)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事实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认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企业没有广阔的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国家要强盛,必须发展工业;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艰难曲折;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22张PPT。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
发展 知识要点练习题1.“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民国建立初期
A2.中国的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帝,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维新变法期间创办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
A.京师大学堂 B.经世学堂中学历
C.时务学堂 D.京师同文馆
A3.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B4.近代以来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清政府在哪一时期开始派遣留学生(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A5. 新式学堂的兴办,使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逐渐走到了尽头。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间是( )
A.1860年     B.1894年
C.1898年 D.1905年
D6.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新青年》
A7. 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A8.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河唱》冼星海
D.《屈原》郭沫若
A9.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创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激发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歌曲是( )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长征组歌》 ③《黄河大合唱》 ④《北伐军军歌》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C10.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有( )
①《狂人日记》 ②《小二黑结婚》 ③《孔乙己》 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11.《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 ( )
A.冼星海 B.聂耳 C.欧仁·鲍狄埃 D.贝多芬
B12.以下是茅盾作品的是(  )
A.《子夜》 B.《雷雨》 C.《狂人日记》 D.《女神》
A13. 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下列作品不属于此范围的是( )
A.《愚公移山》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D15.歌曲记录历史。下列作品,属于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是( )
A.《黄河大合唱》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C.《松花江上》
D.《李有才板话》
A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废除了封建主义教育。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