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热点专题
1、 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
《考点》1、中、日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拼命掩盖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2、近代日本大举侵华。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 签定《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参入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定《辛丑条约》。
(3)1914年,借对德作战为名,出兵中国山东。
(4)在巴黎和会上,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引发了五四运动。
(5)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6)1937年7月7日,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7)1943年,《开罗宣言》发表,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现代中日关系:(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2)中日围绕历史问题的斗争: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
《关注》:(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性质和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法西斯国家的灭亡。
(2)日本侵略中国及亚洲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及制造的惨案。
(3)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两个站战场问题、重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4)注意从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入手命题
(5)中日关系
(6)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
(7)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8)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9)对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理性思考
二、红色之旅
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前,包括长征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难点突破)1、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
3、长征精神:乐于吃苦、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善于团结、乐观主义、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4、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6、女排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7、“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
8、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公关、特别能奉献。
9、五四精神:乐于奉献、敢于斗争、忧国忧民、不屈不挠
三、西部大开发
新中国对西部的开发和建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一五计划时期建成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
系。
四、亚太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1、朝鲜半岛问题: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后,南北双方长期对峙,和平进程一波三折。
2、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外国势力的插手,使问题复杂化,影响了祖国
统一进程和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精神: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台湾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和平解决是基本政策,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亚洲的侵略,给亚洲人民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和心理阴影,美化日本侵略的教科书的编纂,参拜靖国神社,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不断出现的日军遗留武器伤人事件,更激起了亚洲各国的愤怒。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亚洲人民强烈的反映,严重影响了与亚洲各国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
五、三农问题
(考点扫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把农业看成天下之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今天“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被认为是当今中国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难点突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大,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外国对东北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伪满傀儡政权
2、中国人民和中共领导的斗争: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抗日战争;辽沈战役
3、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建设和发展①一五计划时期,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②东北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的发展落后于全国。
(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见考纲64页
七、世界工业的发展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历史上的工业化道路:①洋务运动在中国工业化中的地位及其经验教训
②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道路及其成就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道路
④英、美日工业化的特点
⑤新加坡、韩国工业化的道路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①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改善环境;建立生态农业;合理利用资源;大力治理污染
(难点突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本考点从历史切入,有多种角度:①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入
②从环境对政治、军事、经济等的影响切入③从各国为争夺资源等存在的矛盾、斗争切入
④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经济建设的新模式。
八、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九、当前人类应该怎样对付面临的共同问题
1、面临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毒品泛滥、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严重问题。
2、方法: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各国之间应进行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
十、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
(2)以轻工业为主导
(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1):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偏重于重工业
(3)以电力、内燃机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
(4)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略)
十一、比较两次世界大战
(1)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它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一战三国同盟的核心,也是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建立者。
(3)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二次大战在轴心国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之间展开。
(4)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帝国主义的失败、削弱或崩溃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