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史》[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世界经济发展史》[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2-08 09: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历史专题 世界经济发展史
1、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
2、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工场手工业时期。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国、法国、美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随后向欧美国家扩展,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生产逐渐取代 了以人为动力的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4、19世纪70年代到一战结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前期。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在美国、德国兴起使4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度。
5、一战后至二战前的资本主义发展。
(1)恢复发展时期。一战后,无论是战胜的协约国,还是战败的同盟国,经济均遭到了严重的创伤,战后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0年代的迅速发展时期。由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欧洲革命运动陷入低潮,各国资产阶级竭力稳固统治,进入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增长速度较快,繁荣一时。
(3)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萌芽不断滋长,导致了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危机波及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沉重打击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纷纷寻找出路,摆脱困境,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德、日走上了法西斯化的道路,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6、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发展。
(1)1945——20世纪50年代初,恢复发展时期。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战争的破坏,战后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2)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经济恢复之后,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如日本,到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缓慢下来,由于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
(4)90年代以来,回升发展时期。美国加强社会经济改革,欧盟扩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日本继续坚持“科技立国”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发展有所回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方针,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对经济改革的比较
70年代末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 背景相似:都是在国家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美国在此之前,遭受了经济 危机的严重打击,中国在此之前,经历了十年动乱。
2、 过程相似: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罗斯福新政对国家全面加强干预,加强对工业的调整,大力兴修公共工程,解决失业;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农村和城市实行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结果相似: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遏制了法 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国家干预经济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启示:(1)任何国家和制度要想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产力的发展。(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陈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4)我们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难点突破)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性质的、不同程度的改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这改革的背后,其实质是在维护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在改革中不断的前进。
四、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
(难点突破)为什么经济全球化存在着消极影响,中国还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从三方面理解:1、是从历史来看,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而关闭国门
2、是从现实来看,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才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3、是从实践来看,对外开放的二十对年,也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五、国际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正式加如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自身需要,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有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欧洲联盟: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成立了欧共体,1993年成立了欧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中国已经和欧盟建立了伙伴关系。
六、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19世纪初向欧美扩展,从而 将人类推进到了蒸汽时代。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率先完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的发现和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兴起,在新能源的发展使用、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将人类推进到了电气时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在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这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进一步引发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难点突破)从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必须要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