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一节[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一章一节[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8-15 13:23:00

文档简介

初三《历史与社会》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 7 月 11 日 星期一
课 题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时安排 2 课 时 课 型 新 课
课程目标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学习目标 1.知道雅尔塔协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能够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能够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2、领会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4.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经济建设、国家统一和外交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5.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并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结构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的继续。教材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划分世界现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本单元向学生简要描述了世界与中国当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这些是产生当代社会最为关注的主要问题的舞台和背景。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由长期处于“冷战”对峙到经济上、政治上相互影响,有斗争、有合作的共处时期。其间,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1、“‘两极’与‘冷战’”──雅尔塔会议本是召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应在八年级下册教材与“二战”集中讲述,但鉴于它对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深远影响,编者将其作为九年级教材的开篇。课文选取了20世纪国际格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冷战”,并以其形成与发展为线索,言简意赅地勾勒出1945~1989年间世界格局的基本态势。2、“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展示了战后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除“冷战”外,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相继瓦解,一些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枷锁,纷纷取得政治独立,同样是具有震撼力和深远影响的大事。非洲大陆的解放与万隆会议的召开即是体现。简言之,本课主要围绕战后世界在政治(“冷战”与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追求)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为进一步学习本册其他单元的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评价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头绪多,涉及不少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概念,不可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在探究学习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课文选取的每个案例的意义,及案例与案例之间的联系。评价应侧重学生是否能大体说出当代世界格局的特点,能否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具体事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課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时间:7月 11 日 星期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回忆八年级教材中二战的相关问题,引出“雅尔塔会议”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一)雅尔塔会议:1、背景:2、时间:1945年2月3、内容: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4、影响(评价):雅尔塔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阶段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它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会议背着中国政府作出的有损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决定,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二)美苏争霸:1、引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理解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性质)代表国成员国社会制度宗旨目的分布区域北约美国12个资本主义制度集体防御西欧华约苏联8个社会主义制度东欧、中欧南欧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是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2、欧洲有哪几个国家既没有参加北约也没有加入华约?3、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为什么?争霸重点在哪里?为什么?4、冷战1)含义(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内容):见教材内容2)冷战开始的标志:3)专题探究-----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点:柏林墙建立、美苏争霸(核竞赛:古巴危机)、局部战争不断(越南战争的爆发)5、美苏两极争霸的危害是什么?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三、[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阅读教材: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中提到的“世界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问:1)你认为材料中的‘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各指什么?极权政体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自由国家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2)美国对外政策的总原则实质上反映了它战后的哪一政策?其目的是什么?“冷战“政策,目的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从而称霸世界。3)这一政策在军事上表现为哪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有什么影响?北约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是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使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四、新课小结:本课主要学习战后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重点讨论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形式和争霸重点及影响。五、作业布置: 1、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作业。 2、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六、板书设计: 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华约两极 美苏争霸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北约 标志:冷战(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 表现:美苏争霸的重点及影响。七:课后随笔:第二课时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上课时间:7月 14 日 星期四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回忆八年级教材中的“野蛮与文明相交织”等有关内容,亚洲有多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其中最大的是哪个国家?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一)政治上: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二战削弱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鼓舞和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因此二战后亚非拉出现了民主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具体表现:1)亚非独立浪潮:亚洲:中、朝、越、印尼、菲、缅、印、巴 非洲:从北非开始---埃(收回苏伊士运河)、摩洛哥等、“非洲独立年”★回顾历史,说说非洲曾经遭到哪些国家的殖民统治?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意义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亚非拉的崛起:亚非会议召开★原因: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特点: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为什么会议期间会出现反对共产主义、影射攻击中国的情况?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但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活动,它们极力进行挑拨,致使少数国家代表提出反共言论,会议一度出现混乱。★中国代表团又是怎样应对的?周恩来总理发挥外交才能,识破了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认为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与团结。这一原则的提出打破了会议的僵局,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促进了亚非的团结与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得到许多国家的共认?3、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二)经济上:各国的现代化追求发达国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西欧日本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争取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目的: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目标: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石油危机”:表现: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说明了什么?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透过石油危机,可以看到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书本10页:1)联系石油危机,说说你对基辛格的话的理解。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东与拉美产油国开始凝聚成一股重要的力量。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石油不仅作为资源,而且作为遏制性武器,成为阿拉伯产油国与欧美强国较量的重要砝码。石油危机把“石油输出国组织”从一只纸老虎变成了国际上必须慎重对待的持久力量,对世界石油的产量和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崛起。2)战后发生的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亚非拉国家的崛起?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说明了亚非拉国家为了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进行的斗争。三、[拓展活动](见课外练习题)四、新课小结:师生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五、作业布置: 1、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作业。 2、预习第二课的内容。六、板书设计: 亚非拉独立浪潮:中、越非洲大陆苏伊士运河收回 政治上 亚非拉崛起:亚非会议的召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达国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西欧日本、亚洲四小龙 经济上 争取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七十七国集团 成立、石油危机七:课后随笔: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简单描述当时召开的历史背景。教师对会议内容稍作补充。让学生讨论发言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后回答问题。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所学的内容。。学生回忆思考作答。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作答。学生读图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学生讨论作答。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殖民体系瓦解和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PAGE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