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第二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主要经过和史实,是本单元的承前收尾之篇,一代代不屈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终于夙愿以偿,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高潮华章。
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培养学生发现、思考问题能力。
2、了解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支持的史实,学会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感悟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概况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难点:归纳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阅读及读图分析法、问题探讨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油画《开国大典》,说说该油画所反映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图片能直观反映本课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释疑 1、出示“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请学生估计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并简要说明理由。2、出示“毛 泽 东 转 战 陕 北”材料及图片,提问: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 学生依托教材和自己的理解来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目的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会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让学生理解这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从而使共产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释疑 3、播放视频“敌我实力对比的变化”,提问:你预计党中央将作出怎样的战略决策?4、出示“三大战役形势图”及其表格,要求学生认真读图并填写表格。5、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地图”,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说出有关的知识。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完成布置的任务。学生观察地图,阅读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共产党战略决策发生的变化,从而过渡到“三大战役”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联系地图及课本内容来了解相关的知识信息。
合作讨论,归纳原因 提问: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由弱变强,彻底打败了国民党。那么 你认为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思考,归纳其中的原因。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以及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历史,情景再现 1、播放视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回答有关问题。2、播放视频“开国大典”,并适当加以解说。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通过观看两个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当时情况,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成果。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学生自我小结。 使学生再度感知,深化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板书提纲 毛泽东转战陕北——人民解放军保存实力,积聚力量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宣告覆灭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执教者:邓云峰
200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