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微观生命世界
1放大镜下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重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活动1 用放大镜观察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茶枝柑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2. 小结
活动2 还能放大吗
自制放大镜
问题:将两个放在大镜叠加起来,能否提高放大倍数?
1.分小组,学生动手制作。
2.试试效果如何。
3.班上分享。
三.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2 用显微镜观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上是由细胞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使用显微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
教学重难点 ??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认识显微镜
1、认真观察
2、说说显微镜的组成部分及作用
活动2 显微镜的使用
1、教师演出示显微镜的使用
2、学生动手操作。
三.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3植物的细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8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5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7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8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文章来
4 细胞组成了生物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细胞组成动植物体
能力目标
?1.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的关系,继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重难点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观察动物细胞
1、分小组观察动物细胞
2、汇报:你发现什么
活动2 生物体由细胞组成
1、讨论:生物体由什么组成?
2、汇报。(生物体由细胞组成)
三.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5 微小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微小的生命世界
过程与方法:
使用显微镜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 教学重难点: ??
用显微镜观察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水滴里的生物
1、分小组观察
2、看到什么现象?
3、汇报
活动2 肉眼看不到的生物
1、分小组观察
2、看到什么现象?
3、汇报
三.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6 酸奶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
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
(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
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
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__:____
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活动2控制酸奶形成的条件
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
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7 发酵与发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发酵与发霉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过程与方法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分析、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酵与发霉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发面团
1、分小组按要求做实验
2、观察两块面团,发现有何变化
3、汇报
活动2 发酵的秘密
1、分组讨论
2、汇报
活动3 霉菌生长的环境
1、霉菌怎样产生?
2、怎样预防霉菌产生?
3、讨论汇报
三、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8 网络课堂:身边的发酵食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当中有哪些发酵食品。
过程与方法:
使用多种方法对发酵食品食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
教学重难点
会给发酵食品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除了哪些,身边有哪些发酵食品
二、探究过程
1、我们身边有哪些发酵食品
2、你喜欢吃哪些发酵食品
3、分小组学生讨论汇报。
三、汇报
1、小组长汇报
2、其他成员补充
四、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