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AB卷课课通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AB卷课课通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0 20:4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随堂训练
01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生疏(shū) 商酌(zhuó) 诲人不倦(huǐ)
B.妥帖(tiē) 譬如(pì) 颠沛流离(pèi)
C.别扭(niu) 拖沓(tà) 不耻下问(chǐ)
D.恳切(qiè) 累赘(zhuì) 鞠躬尽瘁(cuì)
(解析:“诲”应读为“huì”。)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D)
A.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休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数渲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瞬时朦胧的。
C.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致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贴绝不放松。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解析:A项“休”应改为“修”;B项“渲”应改为“宣”;C项“贴”应改为“帖”。)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当我们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早晚会自作自受,得到制裁。
C.诸葛亮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蜀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D.他们不仅以此而维护了自身的尊严,而且通过以身作则,巩固了国家的民主传统、实践和习俗。
(解析:A项“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我们”向“老师”请教,用“不耻下问”对象反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李嘉诚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B.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C.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说无比重要,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审清材料是能否打开作文视野之窗很关键的一步。
D.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给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A项句式杂糅,删去“靠的是”或“取得的”;C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D项成分残缺,删去“由于”)
02 拓展阅读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5.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②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
6. 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7.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
8.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
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示例: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意思对即可)
B卷能力训练
01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金陵三迁有感①
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内心十分沉痛。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先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02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④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
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选自明·冯梦龙《智囊》) 【注释】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②府:指国库。③子贡:孔子的学生。④赐:子贡的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 A.鲁人为臣妾于诸侯??(在)??? B.夫圣人之举事???(兴起)???
C.可以移风易俗 (简单)??? D.其人拜之以牛 (给予) ?(解析:“易”应解释为“改变”。)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一个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
(2)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 5. 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人。
【参考译文】 ???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一个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03名著阅读
6.阅读名著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祥子昏昏沉沉地睡了两昼夜, A 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 A 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 A :“车呢?”
(节选自《骆驼祥子》)
(1)选段中人物A是谁?是什么原因使祥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
虎妞;祥子为多赚钱,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被暴雨淋坏了身子,大病一场。
(2)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后来的命运怎样?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这辆车后来因妻子虎妞难产而死,为筹钱埋葬虎妞而卖掉了。
04语言运用
7.(淄博中考)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A D)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2)【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就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
示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被人了解而不生气,君子襟怀大度,对人宽容。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高雅,品德高尚。③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