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苦与最乐
随堂训练
01基础知识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受了人的恩惠(huì)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B.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qiè)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lǎn)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D.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 (xiè)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解析:B项“契”应读“qì”。)
2.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B.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C.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D.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析:C项“泯”应为“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这件祕密揭露后,她反而如释重负,多年来心头的阴影一扫而空。
B.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华人社团任重道远,无可避免地成为华文和华族文化的堡垒。
C. 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
D. 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到头来只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
(解析:D项“马革裹尸”多指军人英勇牺牲在战场上,此处望文生义。)
4.(济宁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安全材料,讲解交通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B.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除工艺放鱼环节外,本届太白湖放鱼节,还有少儿超模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
(解析:A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 B项句式杂糅,“导致……的原因主要是……造成的”杂糅,应删去“造成的”或删去“的原因”。C项搭配不当,“增加”不能和“免疫力”搭配,应改为“提高”。)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回答问题。
5.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6.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7.“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8.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
03拓展阅读
(原创)
做难事必有所得
徐长才
①金一南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诚哉斯言!这也是金一南的亲身体验与成功之道。金一南年轻时,在一家制造玻璃瓶的工厂当工人,他开始吹拉的玻璃瓶都是奇形怪状的,没有一个成形的。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三个手指头的肉都烫坏了,终于制作玻璃瓶子又好又快又多。后来,金一南考取了军事院校,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与搜集大量红军资料,不畏劳累地写出了多部有关红军研究的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敬重。
②多年前,画家、航海家翟墨明知一人驾着无动力帆船进行环球航行,是无比艰难的,更有生命危险,但他觉得这样的航海可以为祖国争光,可以在征服海洋的同时征服自己、超越自我。于是,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买了条旧帆船,毅然决然地从山东日照出发,进行远航。途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穿越印度洋时,遇上狂风暴雨,浪高七米,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那时,他把自己绑在船的甲板上,小腿上绑着水手刀,任凭风吹浪打,随时做着死亡的准备。经历了七天七夜,他才脱离了险境。在经过海上美军某基地时,被美军关押。美军在搞清他的真实身份后,又帮他修好了船,友好地送他继续航行。在大西洋的一个海域,虽然风平浪静,长久的寂寞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恐惧,但他挺了过来。有一条巨鲨,尾随在他的船后很多天,他也没有被吓倒。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土著人待他很友好,酋长的女儿还想嫁给他,但为了完成环球航行的大业,他毅然地“逃”了。经过好望角时,那里的人们被他的勇敢行为所感动,举办宴会邀请他。当他继续航行时,停在那里的所有船舶都鸣笛为他壮行。经过两年多的拼搏,翟墨终于又回到了日照。翟墨实践了“做难事必有所得”。
③达尔文年轻时就在学习和钻研动植物学上下功夫,能细心地对一些动植物进行反复观察,有时连吃饭也忘掉了。他大量采集植物和昆虫,把它们制成标本。后来,他大胆地好不容易在英国乘上了一艘到南美洲去的邮轮,孤身一人到南美洲进行动植物考察和收集样品。在那里,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历了很多风险和磨难。通过多年考察、搜集和研究,达尔文撰写了巨著《物种起源》,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说,达尔文的卓越成就是他不畏艰苦和敢于做难事而取得的。
④常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要想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不想做难事是不行的。有些人贪图安逸,做事拈轻怕重,生怕吃苦受累,生怕多费了心血多动了脑筋。这样想这样做,怎么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事不难,只要肯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妨敢于、乐于多做点难事大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选自《做人与处世》)
9.阅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中心论点】
做难事必有所得。
10.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做难事必有所得”的观点。
11.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分析文章的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请结合文意在第④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诗句。【补充论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3.《最苦与最乐》中说“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拓展延伸】
示例:一个人为了心中的追求,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这份所得除了物质上的所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超然与享受,所有的磨难在成功的喜悦面前,都会显得一文不值。“最苦与最乐”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经历过的苦难最难忘,历经苦难后的快乐最令人陶醉。
B卷能力训练
01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做后面的题。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绝句(或:七言绝句)诗
中所写的季节?应为秋季(或:深秋)?。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02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名词,华丽的服装) B.意为公必盛馔( 食物 )
C.又久之,方命坐( 才 ) D.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吃 )
(A:解析: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盛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觉饥甚而不敢去。
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
(2)其人已心怪之。
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5.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胡饼的四傍。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03名著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段一: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二: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祥子,这两段文字出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2)文段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 烘托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辛
04语言运用
7.(武威中考改编)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热播,引发国人对河西走廊的关注,学校开展以“关注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搜集材料
材料一至材料六是组内同学搜集的,请你从所学过的知识中挖掘一则与河西走廊有关的材料,作为材料七。
材料一: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出土于甘肃武威,是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品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材料二:河西走廊境内的三大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
材料三: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其价值非凡,魅力永恒。
材料四:长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近年来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材料五: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沙漠包围。全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94.5%,其生态问题之严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河西走廊西头,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敦煌逼近。
材料六: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西起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以“天下第一关”著称于世。
材料七:示例:左宗棠西出河西走廊,收复新疆。(答霍去病、玄奘、张骞、林则徐、班超等人的事例均可,但其表述必须与河西走廊相关联)
活动二:整理材料
前六则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历史文化有关,另一类与生态环境有关。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材料是材料二、四、五(只填写材料序号)。
活动三:分析材料
分析以上两类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两个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20字)
结论一:河西走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结论二: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