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幻灯片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幻灯片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1 14: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九年级 语文
下册人教版11 送东阳马生序情景导入 顺境和逆境,到底哪一种环境更容易出人才,这个问题,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学习条件不好,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呢?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答了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来看看他的学习历程和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课时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
2.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主题。(重点与难点)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苦乐观。作者档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 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文题解说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写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生难字词嗜学(shì) 砚冰坚(yàn) 弗之怠(dài)
逾约(yú)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皲裂(jūn)
烨然(yè) 耄老(mào) 廪稍(lǐn)
撰写(zhuàn) 贽(zhì) 媵人(yìng)
缊袍(yùn) 容臭(xiù)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请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求学时期不辞劳苦,不计客观条件,刻苦勤奋,专心读书;
第二部分是指出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批评那些不勤奋读书的人。
第三部分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个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天大寒,砚冰坚”是说天气大寒已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上结有坚冰,书写极困难,“手指不可屈伸”是换一个角度写执笔抄录之艰辛。即使如此,作者仍不敢懈怠。天寒地冻,尚且不肯放松,其余时日当可推想而知。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细节来表明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并以此来突出自己当年学习的勤奋刻苦。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用反衬手法,写老师严厉是为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表现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他求师的艰难和“幼时即嗜学”。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作者对自己求学经历与太学生求学的条件进行了对比,是从哪些方面对比的?
点拨: ①“日有禀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对比;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对比;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与自己老师的“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勤学苦读的小资料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勤学苦读的名言诗句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8.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结构图示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鼓励青年自学成才的劝学篇。文章通过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文章对这一表现手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作者借事以明理,用委婉的叙事达到劝学的目的。
第二,用对比的方法增加劝学的说服力和形象性。 随堂测试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的误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是/可谓/善学者矣随堂测试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矣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随堂测试3.按原文默写。
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岂他人之过哉?)
⑵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 , , 。
⑶表明作者为拜访名师艰难远行的句子: 。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A(应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A(A.两个“或”的意思都是“有时”。B. 第一个是动词,担忧、忧虑,第二个是名词,忧患。C. 第一个是“好像”;第二个是“如,表示比较”。D.第一个是形容词,周到;第二个是动词,到。)
3.⑴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⑵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⑶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