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
授课人:张明兰 2005-6-2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1. 知识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建交
2. 能力培养:(1)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中美关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3. 情感的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美关系
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 图例教学法
由图片《周恩来》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概括介绍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再让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各项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充实、补充并作分析。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回答。若出现疑难时,教师再加以指导。应大致包含以下问题:
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周恩来同哪国代表团谈话时首次提出这些原则 (印度)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
B.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C.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3.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若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进行“接龙”活动 ,当堂巩固。
二、万隆会议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不易。
指导学生听录音,看课本P95两幅图片,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情况。
1.万隆会议概况(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1955.4) 地点?(印尼的万隆)
会议特点?(是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性会议)
会议的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会议遇到了什么困难?
2.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了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3.学生齐读小知识:什么是“万隆精神”?(开阔学生视野)
亚非会议所体现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发展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4.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5.补充有关日内瓦会议的图片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教师介绍联合国创立的简单经过。
2.学生分别介绍“乔的笑”和“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大厦前升起”两幅插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强化基础知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何时、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的?(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4.小议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
5.讨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重要意义.
老师将学生的讨论总结补充为以下几点:
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通过参加联合国的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交往
③可以发挥中国作为大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大国霸权主义行径,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等等。
四.中美建交
1.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周恩来迎接尼克松”,穿插周恩来会见尼克松时的一些小故事,突出周恩来杰出的外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2.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侵略中国的几件大事:
4. 扶蒋内战 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侵朝战火烧至中国东北边境
5. 为什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学生答后教师补充:
由于美苏争霸,美国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苏联。
4.让学生结合课本97-98页小字及四幅图,了解中美建交的主要经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第一幅97页上图:积极回应 第二幅97页下图:“乒乓外交”
第三幅98页上图:官员交往 第四幅98页下图:握手言和
5.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①从中美联合公报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
联系前段时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谈谈两岸关系的发展及统一大业的前景。
②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曾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关系。)
总结新课
达标测试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故称万隆会议。当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召开的国际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与亚非国家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胡锦涛在这次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万隆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从那时起,亚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更加有力地登上了国际舞台。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民族振兴和推动人类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记者陈鹤高 车玉明)
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4 日 |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50年前,29个亚非国家首脑聚集印尼历史名城万隆,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确立了著名的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主要体现在会议公报所确定的十项原则中。十项原则是中印缅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十项原则不仅肯定了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利等内容,而且还加进了尊重人权和联合国宪章、承认种族平等和大小国家平等、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通过谈判等和平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等主张。
5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倡导的“团结、平等、合作”的精神,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有两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观,即霸权主义的秩序观和发展中国家主张的秩序观。霸权主义意欲建立的世界秩序,与以十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基本宗旨为基础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还是超级大国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
其二,是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还是穷兵黩武,动辄“先发制人”,对别国进行军事打击?
其三,在当今时代,世界大事究竟是谁说了算?是超级大国,还是联合国?是朝世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还是超级大国一极主宰世界?
其四,是各国人民都有选择自己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还是超级大国按自己的模式改造别的国家?是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化,还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其五,是建立国际间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维护所有主权国家的普遍安全,还是只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把自己国家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的基础之上?
其六,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还是发达国家只顾自家私利,只从发展中国家谋取资源、市场和利润?
今天重温万隆精神,正是由于它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周溢潢)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