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张PPT)
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
图为大会主席陈慕华、秘书长蒙盖拉等在妇女论
坛开幕式主席台上
返回
1997年江泽民访美
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西郊宾馆举行非正式会晤
2001年6月
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6国元首合影
2002年6月
猜 猜 看
APEC
WTO
2005、4 对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尼举行的2005年
亚非峰会和 纪念活动。这是胡锦
涛主席和夫人刘永清在马尼拉阿基诺国际机场挥手
道别。
胡锦涛
万隆会议50周年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今年又将迎来中 文化年。
2005、5,胡锦涛抵莫斯科出席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周年庆典。
60
俄
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
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看
150多
达 万平方千米。
割地仅俄国一家竟多
13亿两
从1840~1949年,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共强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 个,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是《 》《 》《 》,共强迫中国赔款 ,其中赔款最多的是《 》,相当于清政府 年 收入的总和;抗战中中国伤亡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 年的财政收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 倍。间接经济损失 达 多亿美元。
20
数十
1182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3500
1000
277
5000
从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你能说出旧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
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屈辱的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国
美
苏联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 (国际)
1、资本主义体系削弱:
2、社会主义空前发展
(从一国到多国苏联为首)
美国在经济军事上占有压倒的优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有绝对优势。
最突出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一、 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国际)
美国等西方国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封锁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国内:
烂摊子,
一穷二白
国际: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
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保证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后再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我国的外交大事记:
1、外交第一年:
同17个国家建交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1950年5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印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6月,瑞典首任驻华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瑞典系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我国的外交大事记:
1、外交第一年:
同17个国家建交
2、50年代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日内瓦会议
(3)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
2、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提出:
意义: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1953年底首次提出
2、1954年共同倡导
(中印)
(中印缅)
日 内 瓦 会 议 :
特点: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的国际会议
1、图片反映了周恩来总理在哪次会议上的演说
2、简要介绍该次会议时间、地点、特点和主题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
1955年
会议主题:
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面对的困难:
1、对中国的恶意攻击;
2、与会的亚非国家存在矛盾与分歧
万隆
会议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返回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中,“求同”和“存异”分别指什么?
同:
1、遭遇相同:
2、面临问题相同:
异:
1、社会制度不同
2、意识形态不同
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如何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你认为周恩来是改变了万隆会议的主题,还是纠正了偏离的议题?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你认为周恩来为何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动脑筋: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
——吴 努
——尼赫鲁
—一美国记者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
1955年
会议主题:
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面对的困难:
1、对中国的恶意攻击;
2、与会的亚非国家存在矛盾与分歧
周恩来的贡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万隆
会议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是亚非国际会议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如果中国的龙,印度的水牛,埃及的人面狮,缅甸的孔雀,泰国的白象,越南的蛇,菲律宾的老虎,印尼的公牛团结一致,必将国际殖民主义粉碎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我国的外交大事记:
1、外交第一年:
同17个国家建交
2、50年代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日内瓦会议
(3)万隆会议
3、70年代的外交: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日建交
(2)中美关系改善和中美建交
(4)各国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增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理解和信任
中美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国会的意见是:中国共产党政府不应
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材料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
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
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
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尼克松总统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美参议院通过的反对我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修正案
从两则材料看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美关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初:
敌视中国
(外交孤立军事封锁)
中美关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初:
敌视中国
(外交孤立军事封锁)
2、五六十年代:
中美对抗
(抗美援朝,援越抗美)
3、70年代:
60年代与建国初期相比,外交环境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什么?
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
1、 美苏争霸: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1969年中,苏联洲际导弹增至1060枚赶上美国,同时苏联还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赶到了美国前面,而且苏联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这一切使美国日益感到苏联已成为“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在美苏争霸中美国转攻为守,苏联积极进攻
2、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急剧变化。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
从中国来说:
1、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2、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3、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从美国来说:
1、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以中国牵制苏联。
2、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3、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结论:
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1969、1、20,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说:“… …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还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努力:美国的信号
1969、8、1,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时说:中美两国对骂了二十多年,相互敌视,互不往来,我想结束这种状况。
1969、8、3,尼克松访问罗马尼亚时说:我想在我的任期内,改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能否请您向中国人传递我的意愿。
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努力:毛泽东接见斯诺
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斯诺参加国庆典礼,向美国传递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中美友好之门
官员交往:
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在上海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197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
——《中美建交公报》
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
从中美建交公报来看,在中美建交以及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
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美关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初:
敌视中国
(外交孤立军事封锁)
2、五六十年代:
中美对抗
(抗美援朝,援越抗美)
3、70年代:
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1、乒乓外交
2、1971年基辛格访华
3、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4、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世界范围出现哪些有利我国的变化?
——中国外交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世界范围出现哪些有利我国的变化?
结论: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我国的外交大事记:
1、外交第一年:
同17个国家建交
2、50年代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日内瓦会议
(3)万隆会议
3、70年代的外交: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日建交
(2)中美关系改善和中美建交
(4)各国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增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理解和信任
4、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1、这一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APEC、1989、1991
2、这一国际组织的英文简称是什么?成立于何时?中国何时加入?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有何惯例?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主题:
成果:
通过《上海共识》
“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意义:
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该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实?
2、它成立的时间、地点各是什么?包括哪几国?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2001、6;上海;中、俄、哈萨克期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区域性合作组织
4、你认为这一组织的成立有何意义?
重现主题
60年代
恶化
中美关系紧张
中苏同盟破裂
“两只拳头回击”
70年代
突
破
和
转
机
关键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联合国合法利的恢复
推动
建交热潮
80年代
调
整
无
敌
国
外
交
奉行不结盟政策
重视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坚持长期对外交开放的基本国策
再留悬念
最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今日之中国。假如由你来制定90年代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你将以什么为依据,遵循那些原则 ,会以什么姿态面对21世纪呢?
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峰会
立足亚太
面向世界
2000年,中国与APEC成员间的贸易额高达3445·5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外贸总额的72·6%。在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除欧盟外,其他都是APEC成员,包括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东盟、韩国、中国台北、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中国与APEC成员间互有重大的经贸利益。APEC对中国很重要。
请学生阅读课本p101文字及p102图片,回答:⑴在上海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殊的背景?
p101;
⑵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有何惯例?
参加会议的领导人都不着正装,而是由主办经济体提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服装,并着装合影。
唐装
(5)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SCO
1、成立背景?
面临共同问题:边境走私、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边境贸易、边境资源的开发……
2、合作的领域?
政治、安全、外交、经贸、文化等方面全面互利合作
3、联合行动的主要活动?
简历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
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
了第一次首脑会晤,此后,五国元首每年轮流在各国会
晤。
最初,“上海五国”是一个讨论和解决边境地区加强军
事信任与裁军的元首会晤机制。
会晤的内容由边界问题逐步扩大到政治、安全、外交、
经贸等各个领域。除元首会晤外,还建立了执法与安全、
国防、外交等部门领导会晤机制。
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五国”。随后,这六
个国家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
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返回
四、当今社会的国际关系
2、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
1、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3、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
特点 主要表现
总体和平
局部战争
总体缓和
局部紧张
总体稳定
局部动荡
世界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阿富汗战争
大国之间矛盾缓和,关系和好
南亚印巴两国关系紧张
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关系大有改善,如中美、中欧、韩朝、美越、中俄关系等
中东的巴以冲突
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从容不迫、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返回
9 11恐怖袭击事件
恐怖主义是一个具有浓重政治色彩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有计划的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来对抗普通平民,通常是为了特定的政治或宗教目的。恐怖主义没有一个准确的全球性的定义。目前这个词更多的被发达国家所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作出了哪些努力?有何意义?
时间 国家(城市) 主要文件
1993年 美国(西雅图) 《 APEC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
1994年 印度尼西亚(茂物) 《 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
1995年 日本(大阪) 《 APEC经济领导人行动宣言》
1996年 菲律宾(苏比克) 《 APEC经济领导人宣言:从憧憬到行动》
1997年 加拿大(温哥华) 《 APEC经济领导人宣言:联系大家庭》
1998年 马来西亚(吉隆坡) 《 APEC经济领导人宣言:加强增长的基础》
1999年 新西兰(奥克兰) 《 APEC经济领导人宣言:奥克兰挑战》
2000年 文莱 《 APEC经济领导人宣言:造福社会》
2001年 中国(上海) 《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
2002年 墨西哥(洛斯卡沃斯) 《领导人宣言》和《反恐声明》
2003年 泰国曼谷
2001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2001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召开的?
召开这样的会议有什么惯例?
看视频,思考
从邓小平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从邓小平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独立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会议期间,周总理7天总共只睡了13个小时觉.回到昆明后,一天在院里散步时,总理对我说:“这次出去紧张些,睡觉少些,回来多睡点就补上了.大姐身体不好,不要对她说,免得她担心.这件事一直到总理逝世后的1977年冬天,我才向大姐作了汇报.
————成元功回忆
1954年6月25日,周恩来总理一行16人,应印度总统尼赫鲁的邀请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开始了对印度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总理第一次访问。周总理一行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
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中
国外交向苏联倾倒
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
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这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 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战争干涉,而苏联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5、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8、日内瓦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个阶段讨论朝鲜问题,第
二个阶段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在中国代表团的积极推动下
A 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B 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C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D 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9、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亚非会议②日内瓦会议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④与苏联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
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
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
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
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
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回答: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存异”又指的是什么?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
希望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存异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材料一:慈建议每一个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材料三: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和日本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企图把蒋介石的代表继续留在联合国,阴谋制造“两个中国”。
(1)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看出材料一中作出此方案的是哪个国家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它对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态度?
(2)材料二中所说的这次会晤最终签定了什么协议从而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3)材料三中,美国和日本作出这种反应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1、图片反映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历史意义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通过参加联合国的活动,增
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交往
(3)可以发挥中国作为大国在
联合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
止大国霸权主义行径,为发展中
国家伸张正义
官员交往。周恩来会见秘密访华的基辛格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
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
的"乒乓外交"。
握手言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席
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
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中美建交成功是中国进一步
打开外交局面的大好机遇,中
国迎来了与外国建交的一个高
潮,极大的改善了我国的国际
环境,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
影响。
中美建交过程
恢复大使级谈判
乒乓外交
官方接触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3年互设联络处
1979年正式建交
邓小平访美
课后思考题:从中美三个联
合公报来看,在中美建交以及中
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
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不仅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而且是
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
理应享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2、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内要求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3、亚非拉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联合国组织 “ 联 合 国” 这 一 名 称 是 美 国 总 统 富 兰 克 林 ·D · 罗 斯 福 设 想 出 来 的, 于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在1942 年1 月1 日《 联 合 国 宣 言》 中 第 一 次 使 用, 当 时26 个 国 家 的 代 表 承 诺 各 自 政 府 将 继 续 共 同 对 轴 心 国 作 战。 1945 年4 月25 日 至6 月26 日 在 旧 金 山 举 行 的 联 合 国 国 际 组 织 会 议 上,50 个 国 家 的 代 表 起 草 了《 联 合 国 宪 章》。 这 些 代 表 以 中 国、 苏 联、 联 合 王 国 和 美 国 的 代 表 于1944 年8 月 至10 月 在 敦 巴 顿 橡 树 园 拟 订 的 建 议 为 基 础 进 行 讨 论。1945 年6 月26 日,50 个 国 家 的 代 表 签 署 了《 宪 章》。 波 兰 当 时 没 有 代 表 参 加 会 议, 但 后 来 签 署 了《 宪 章》, 成 为51 个 创 始 会 员 国 之 一。 在 中 国、 法 国、 苏 联、 联 合 王 国 和 美 国 以 及 多 数 其 他 签 字 国 批 准《 宪 章》 之 后, 联 合 国 于1945 年10 月24 日 正 式 成 立。10 月24 日 成 为 每 年 庆 祝 的 联 合 国 日。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缓和的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1)孤立中国的失败,(2)侵越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3)美国的经济在60年代至70年代初发展趋缓(4)美苏争霸过程中,争霸中心转移到欧洲
从中国方面看(1)国力的增强(2)国际地位的提高(3)与苏联关系的恶化(4)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5)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过程
同中国建交的新热潮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一年时间里中国就同28个国家建交,这样终于打破了聪0年代美国鼓励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打开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再留悬念
最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今日之中国。假如由你来制定90年代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你将以什么为依据,遵循那些原则 ,会以什么姿态面对21世纪呢?
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峰会
立足亚太
面向世界
讨论:美国敌视中国并不奇怪,为什么苏联同中国交恶呢?或者说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拨:苏联提出与中国共同建立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中国为何拒绝?
设疑:对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行径,中方的态度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设疑:如何改善我们外交困境呢?点拨:谁会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呢?
到目前为止,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等12个成员是于1989年11月APEC成立时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鲁、俄罗斯、越南加入。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
识记: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同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表明从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