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0 20: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 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建立了近代化国家政治制度
D. 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史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
A.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B.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这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企业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湖北织布局
C. 开平煤矿 D. 上海轮船招商局
5.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奕? D. 左宗棠
6.下列各项,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是( )
A. 建立强学会 B. 公车上书
C. 创办《万国公报》 D. 颁布《定国是诏》
7.一个日本人在杭州开设工厂,其时间可能在( )
A. 签订《东京条约》之后 B. 签订《北京条约》之后
C. 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D. 签订《马关条约》之后
8.“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材料所述应是( )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9.“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10.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割占土地 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人们为哀悼一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
A. 戚继光 B. 郑成功 C. 林则徐 D. 邓世昌
12.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自强求富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发展资本主义
D. 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13.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到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定国是诏》。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1894年(农历甲午年) B. 1901年(农历辛丑年)
C. 1898年(农历戊戌年) D. 1911年(农历辛亥年)
14.2015年9月,中国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残骸,顿时让人联想到:英勇抗贼,英雄殉国,海魂永存。这位英雄是( )
A. 戚继光 B. 邓世昌 C. 左宗棠 D. 李宗仁
15.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探索。以下的探索,属于技术层面探索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6.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下列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17.“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文中的“倭寇”“索得巨款”的数目是
A. 2100万银元 B. 2100万两白银 C. 2亿银元 D. 2亿两白银
18.如果让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 各国使馆林立
B. 某国使馆举行舞会
C. 驻扎外国军队
D. 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19.某条约内容中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此“内容”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 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1.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②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③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 ④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2.自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与哪个条约有关?各在哪次战争中签订?
(2)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个条款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材料一相比,该条约最大的危害体现在哪里?
(4)材料三反映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5)根据条约内容说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哪些侵略权益?
(6)在历次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3.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材料四 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和陆战力量等组成的综合性军种,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全面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机动和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维护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能力,海军发展成为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现代化军种,海军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摘选自建国60年阅兵式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不得照抄原文)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海军的特点。联系我国海军编队多次圆满完成远近海护渔护航任务以及“辽宁舰”航母正式列编的事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抓住题干所给信息“与洋务运动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教育和科学技术;②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它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来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只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此分析ABD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条约还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故答案选A。
3.【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排除④,所以答案选B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制器为先”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企业,例如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BCD都是民用企业,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5.【答案】C
【解析】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等是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奕?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故答案选C。
6.【答案】B
【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参与科举考试的举人发动了请愿上书运动,即“公车上书”,这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也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所以答案选B,A、C两项是维新变法思想宣传的重要举措,D项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之后所进行的重要政治运动。
7.【答案】D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中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所以该条约签订后会出现日本人在杭州开设工厂的情景。故本题答案选D。
8.【答案】B
【解析】《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这也是义和团“不到三月遍地红”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B。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赔款、割地、同时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从此外国开始在中国设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赔款、割地、同时增辟通商口岸在以前的条约中也有此项内容。仔细审查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答案】D
【解析】“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意思是有位英雄人物雄壮了中国海军的威风。回顾我们课本所学涉及到海战的只有甲午中日战争,为我国海军争光的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人血战到底壮烈牺牲。所以此处的“公”指的是“邓世昌”。故答案选D。
12.【答案】D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故选D。
13.【答案】C
【解析】从本题中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可以分析出考查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根据所学知识时间是1898年,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时间,B项是《辛丑条约》签订时间,D项是辛亥革命时间,均排除,故选C。
14.【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壮烈牺牲。选择答案B。
15.【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对西方的学习只是局限在物质层次上,本题选A。
16.【答案】B
【解析】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日本侵略的第一个目标是朝鲜。当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庸国,因朝鲜国内爆发东林党起义,国王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军队在赶赴朝鲜途中与日军遭遇,双方爆发甲午战争,所以答案选B。
17.【答案】D
【解析】题文中的“倭寇”指的是日本。依据题文的“全歼北洋水师”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故文中的“倭寇”“索得巨款”的数目是2亿两白银。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D
【解析】从题干给出的时间和地点:“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再结合所学知识,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所以D项是不应该出现的画面。
19.【答案】D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故选D。
20.【答案】(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洋务派和维新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3)前者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后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材料一代表了洋务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维新派的思想。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
(3)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口号,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官员反帝,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忽视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另外还可以动员群众反帝,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因此①②③的表述均符合史实,而④的表述与口号无关。故选A。
22.【答案】(1) 材料一:《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材料二:《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三:《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勒索了赔款,割占了领土,攫取了关税主权,开辟了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获得驻兵权等(2项即可)。
(6)中国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清政府政治腐败;西方列强制度先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判断,这是在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据材料二可以判断,这是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三可以判断,这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后,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的场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一内容可知,两则材料都有割地、赔款的内容,但中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外国资本主义开始由原来的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这是《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危害最深的地方。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根据材料可知,“赔款2100万元”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勒索了赔款;“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割占了领土;“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辟了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攫取了关税主权,“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设工厂等。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近代史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可以看出清政府是屡战屡败,究其根源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落后,西方列强社会制度先进等。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23.【答案】(1)制造轮船,训练水师,加强海防。(不可照抄原文)
(2)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近代中国“有海无防”(或海防废弛)。
(4)特点:兵种齐全、现代化程度高、综合作战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等(或多兵种、综合性、现代化、机动性等)。(答出两点即可)结论:我国海防力量日益强大(或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壮大)。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发展的情况,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海军之门,却在甲午战争中以失败告终,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海军才逐步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