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请根据以下描述判断他们属于哪一早期人类“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是( )
A. 蓝田人 B. 北京人 C. 元谋人 D. 山顶洞人
2.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秦始皇 D. 大禹
3.人类社会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 )
A. 珠江流域 B. 长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渭河流域
4.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稻的国家
B.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C. 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5.下列哪项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不符( )
A.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 住半地穴式房屋
C. 穿棉布衣服 D. 会制造陶器
6.十一长假,小明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
A. 云南省 B. 贵州省 C. 浙江省 D. 陕西省
7.2011年9月10日上午10时,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大会上讲话。他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这里“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节点”主要是( )
A. 孙中山是两岸同胞共同尊敬的民主革命领袖
B.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C.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D. 我们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8.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西方有“上帝创世纪”的故事,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属于( )
A. 神话传说 B. 历史事实 C. 考古发现 D. 科学幻想
9.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猎获动物时要宰割猎物,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青铜剑 D. 铁斧
10.下图是人们祭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时的情景,人们祭祀黄帝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下选项中能够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
①建造宫室 ②造船 ③制衣 ④造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
11.一位同学在学习远古历史的时候发现黄河流域已出现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首领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有能力有功劳的人做部落首领,这种办法叫禅让制。舜年老后把位置让给了禹主要是因为( )
A. 大禹治水有功
B. 禹打败了游牧民族的进攻
C. 禹和舜有亲戚关系
D. 禹谦让宽厚
12.“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2005年5月,中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
A. 炎帝陵 B. 黄帝陵 C. 秦始皇陵 D. 中山陵
1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遗址成堆粟米的发现便是证据之一。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 )
A. 珠江流域 B. 长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黑龙江流域
14.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
A. 战略地位重要
B.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C. 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D. 环境优美
15.公元前三千多年,世界多个地区先后进入了文明时代,下列哪个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 )
A. 印度 B. 埃及 C. 中国 D. 古巴比伦
16.下列能展现长江流域居民制作耒耜、种植水稻等原始农耕生活图景的文化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17.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黄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黄帝是因为他( )
A. 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 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C. 与炎帝联盟
D. 让仓颉造字
二、非选择题
18.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实施耕种。他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材料二:他全身心的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
材料三: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他继位后扩大了哪一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3)两则材料中继承人的产生办法被称为什么制度?
(4)材料三中记述了大禹采用哪种治水方法取得了成功?
(5)大禹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3年中科院公布了对周口店遗址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周口店遗址目前面临全面危机。地震、爆破和火车震动的影响,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遗址旁边采石厂的爆破作业,对遗址保护非常不利,周围水泥厂的粉尘容易形成酸雨,侵蚀岩石。过量的开发也使得坡度过大或者洞顶过薄,致使洞顶塌方、斜坡滑落。
材料二 《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在“周口店遗址”看什么》。文章指出,作为考古重大发现的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的游客锐减,建筑陈旧,展览馆的文字说明模糊不清,很少看到其他语种的解说,展馆几十年不变等。
(1)在“周口店”发现了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2)请你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周口店遗址,给遗址管理的负责人写一封信。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2009年4月3日,台湾马英九亲率“中央部会”文武百官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政府”为纪念黄帝,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
——摘自百度网《祭奠黄帝陵 悠悠中华情》
(1)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谁?他被中华儿女尊奉为什么?
(2)根据材料一,说说他的贡献?
(3)台湾人民为什么也祭奠他?
(4)请你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窑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还有大量石斧、石凿、骨耜等工具。
材料二:在河姆渡的墓葬里,随葬品少,而且没有多大差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半坡、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什么样的经济生活?
(2)请从材料一中提炼两个信息。
(3)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人们之间怎样的关系。
(4)请写出一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活的共同点。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提示词为“北京西南周口店”,因此可以排除生活在陕西的蓝田人和生活在云南的元谋人。再结合提示“会使用天然火”可以判断此早期人类是北京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答案为B。
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神州轩辕”“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推断出是黄帝,故选A。
3.【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等材料信息可知,应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位于长江流域。答案选B。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ACD项表述均正确,B项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有了发展,开始有原始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等。会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并使用陶器,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使用的石器为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他们还不能制造棉布衣服。所以答案选C。
6.【答案】A
【解析】元谋人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的元谋县。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炎帝、黄帝。这里“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节点”主要是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故选B。
8.【答案】A
【解析】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因此它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神话传说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因此上帝和女娲造人说都属于神话传说。
9.【答案】B
【解析】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猎获动物时要宰割猎物,所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故选B。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但当时还没有出现青铜剑、铁斧。
10.【答案】A
【解析】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舟车,教民挖井,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后人对华夏始祖黄帝的尊敬。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答案A。
11.【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A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2.【答案】B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相传,黄帝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每年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祭奠,表达对黄帝的景仰之情。故选B。
13.【答案】C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故答案为C。
14.【答案】B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据此可得出B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C
【解析】通过考古,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原始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答案选C。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农业文明。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故选C。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帝的贡献。后人尊敬黄帝是因为他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故选B。
18.【答案】(1)尧
(2)禹;大禹;夏后氏。
(3)禅让制。
(4)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5)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尧鼓励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德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因此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他继位后,扩大了夏侯氏的势力和影响。因此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禹;他被后人尊称大禹;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的势力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4)根据材料三“通大川……凿龙门……疏三江五湖……”,可知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的治水方法取得了成功。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大禹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有: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19.【答案】(1)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2)周口店遗址负责人,你好,周口店遗址是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代表,它代表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见证,我们应保护好它,建设好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周口店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有距今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的 “北京人”和距今三万年的山顶洞人。
(2)题文要求你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周口店遗址,给遗址管理的负责人写一封信。可以就保护好周口店遗址的重大意义来写,也可以就合理利用周口店遗址保护遗址来写。
20.【答案】(1)黄帝 “人文始祖”
(2)造指南车,平定蚩尤叛乱等
(3)大陆与台湾人民同是炎黄子孙
(4)流落在外的炎黄子孙啊,赶快回家吧,你的母亲盼你归来。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1)从材料看,两则材料中的人物指黄帝,黄帝与黄河流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联合,共同繁衍了中华民族,至今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黄帝因他的贡献也被中华儿女尊奉为“人文初祖”。
(2)根据所学知识,黄帝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人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一,黄帝的贡献有造指南车,平定蚩尤判乱等。
(3)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被迫分离,台湾人民却割不断与大陆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化的骨肉亲情。根据材料二可知,台湾与大陆人民同是中华儿女同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祖先。
(4)属于开放型考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题文要求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首先要知道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现在分离的状况,我们盼望台湾人民回归的心情。
21.【答案】(1)定居的农耕生活。
(2)半坡居民会种植农作物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或使用磨制石器。
(3)地位平等。
(4)都开始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解析】(1)材料一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当时人们种植粟、种植水稻,再加上“大量石斧、石凿、骨耜等工具”的出现,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过着农耕生活,建造房屋说明二者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因此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半坡、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2)依据材料二中“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窑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可以得出其指的是:半坡居民会种植农作物粟;“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还有大量石斧、石凿、骨耜等工具”可以得出其指的是: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或使用磨制石器。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在河姆渡的墓葬里,随葬品少,而且没有多大差别”指的是当时人们仍然是共同生产,共同劳动,财产是公有的,没有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材料所反映的就是这一点。
(4)本题实际上是对第(1)小题的重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当时人们种植粟、种植水稻,再加上“大量石斧、石凿、骨耜等工具”的出现,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过着农耕生活,建造房屋说明二者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因此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半坡、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