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随即下令全国统一书写( )
A. 楷书 B. 隶书 C. 小篆 D. 行书
2.秦始皇和汉武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属于他们巩固统一的共同点是( )
A. 建立皇帝制度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3.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绸之路,我们应该从哪个省(自治区)出发( )
A. 陕西 B. 甘肃 C. 宁夏 D. 新疆
4.“休养生息”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实行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 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汉高祖死后废止
C. 主要措施是奖励农耕,减轻赋税,免除徭役等
D. 实行的结果是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这一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秦朝的驰道
C. 海上丝绸之路 D. 京杭大运河
6.宗教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我们经常说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等与下面何种宗教有关(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7.下图书中主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
A. 西汉初期 B. 西汉中期 C. 西汉末年 D. 东汉初期
8.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影响是
A. 因为起义9个月就失败了,所以影响不大
B. 使东汉统治者励精图治
C. 基本上摧垮了东汉政权
D. 消灭了东汉政权
9.史学巨著《史记》的体例是( )
A. 编年体通史 B. 编年体断代史
C. 纪传体通史 D. 纪传体断代史
10.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早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进行的( )
A.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B. 丝绸之路
C. 新航路的开辟 D. 郑和下西洋
11.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的“仲景”商标,用“医圣”张仲景的名字来命名。他写了哪部书( )
A. 《九章算术》 B. 《齐民要术》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12.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者贡献大的是( )
A. 张衡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华佗
13.以下关于秦朝灭亡的史实,说法错误的是( )
A.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B. 刘邦大军灭亡了秦朝
C. 项羽大军灭亡了秦朝
D. 项羽在巨鹿一战中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14.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15.导致陈胜、吴广等人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 陈胜要夺取帝位
B. 吴广和其他人的要求
C. 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无法生活
D. 到渔阳戍边的农民在途中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期到达
16.“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 )
A. 西周 B. 东周 C. 秦朝 D. 西汉
17.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事件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的是( )
A. 玄奘西行求真经 B. 张骞出使通西域
C. 鉴真东渡弘佛法 D. 郑和西洋显国戚
18.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战争 ④在陈建立政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并可直达古代罗马,总长达7000多公里。
材料二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三 为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交流,把丝绸之路打造成中国名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重走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活动。今年进行第一季——中国和土耳其双边文化交流,该活动对中土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具有积极意义。
——2013年10月18日 人民网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谁?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罗马“只有上层社会才能穿上中国的锦衣绣服”,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样的状况?
⑶阅读材料三,说明举办“重走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活动的现实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
材料二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请回答:
(1)“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请问这二者是谁?
(2)材料二讥讽了秦皇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严重后果?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中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场农民战争爆发于哪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4)秦王朝的统治给后世的统治者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21.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建设。”
(1)材料一是汉朝时的一条商道,请你说出它的名称。它的出发点________,经过的两关:________和_______。
(2)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这条商道做出贡献的是谁?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这条商道上设置了一个什么官职?有何意义?
(3)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广告宣传语。
22.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和危害?
(2)图二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
(3)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为了便于文化交流,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2.【答案】C
【解析】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长安是今西安,在陕西省。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绸之路,我们应该从陕西出发。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A项描述正确;汉高祖死后,继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休养生息的具体政策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C项说法正确;实施休养生息的作用是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D项说法正确。故选B。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故选A。
6.【答案】A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是佛教术语,“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均是佛教的专用术语,故选A。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是西汉初期的皇帝,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A。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4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历时9个月就失败了,也没有消灭东汉政权,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所以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司马光《资治通鉴》;选项B是《春秋》;选项D始创于《汉书》,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B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以及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途径,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在书中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答案选C。
12.【答案】B
【解析】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传播得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13.【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最终灭亡秦朝的大军是刘邦大军,秦朝统治者最终向刘邦投降,所以答案是C。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第一个皇帝,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子,汉景帝是汉文帝的儿子,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答案】C
【解析】做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根本原因”,读选项来判断,A、B两项显然是错误的,D选项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6.【答案】D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和项羽领导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故选择答案D。
17.【答案】B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故选B。
18.【答案】C
【解析】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楚汉相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之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所以答案选C。
19.【答案】⑴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
⑵中国的纺织技术高超;中国丝织品质量好;中国的强盛等。
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解析】(1)丝绸之路的线路:长安出发,经过敦煌,河西走廊,到吐鲁番,过天山,走中亚,到里海,经过波斯大食,到达西亚地中海地区,通往欧洲。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2)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的丝织业发达,但是丝织品较贵,普通民众消费不起,中国的丝织品早就享有国际盛誉等。
(3)“重走丝绸之路”是以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和中国政府着力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围绕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
20.【答案】(1)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
(2)焚书坑儒。
后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意思对即可)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应减轻人民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1)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这二者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2)材料二讥讽了秦皇的焚书坑儒措施,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这一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这场农民战争爆发于大泽乡;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秦王朝的统治给了后世的统治者很多教训,纵然秦始皇成绩斐然,统一了六国,纵然他修建了世界上的八大奇迹中的长城和兵马俑,但是他以后的君主都荒淫无度,穷兵黩武,暴政苛民,最终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亡国,由此可见:统治者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应减轻人民负担。勤政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21.【答案】(1)丝绸之路、长安、阳关、玉门关。
(2)张骞。西域都护;意义: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划归中央政府管辖。
(3)丝绸之路,民族振兴之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图中的信息,图一是丝绸之路开辟的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往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运往中国。因此经过的两关是阳关和玉门关。
(2)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商人来往频繁,互通有无,这样就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所以对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为了加强对这以地区的控制,汉武帝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3)要求学生为会议设计一条广告宣传语,根据举办的地点和会议的内容可以设计出很多广告宣传语,如丝绸之路,民族振兴之路,中华民族富强之路等等。
22.【答案】(1)即位的皇帝大都年幼;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时局动荡不安。
(2)黄巾起义;太平道;起义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一蹶不振。
(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 专权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图一中即位皇帝的年龄可知,皇帝大多年幼;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年幼时,大权由太后主持,就出现重用自己的亲戚,从而出现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又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如此反复,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弊端。其危害就是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从而走向衰亡。
(2)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中旗帜上的文字“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可知,这是公元184年即农历甲子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的口号,图二反映的是黄巾起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起义的领导人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10多年,信徒到达数十万人,为起义做了充分准备;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起义最终因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年幼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由此导致朝政越来越腐败,统治黑暗,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所以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没有的,图一间接导致了图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