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为一家”活动方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和同为一家”活动方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5-11-04 13: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和同为一家”活动方案
任何教育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科中的教学活动也一样,它不但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有活动价值,要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以“和同为一家 ”为例: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非常敏感,涉及到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等方面。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民族利益、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进而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近年来,海湾危机、波黑内战、中亚和高加索的纷争、索马里风波、北爱尔兰问题及科索沃等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族问题。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复杂且处理不好的地方,都容易发生动乱甚至引发武装冲突,而这种混乱的局面容易给外部势力的干涉找到借口,从而危及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向我国政府发难,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肆意挑起事端和骚乱,如“西藏独立”,东突问题等。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处理民族问题的?今天,我们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唐朝的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这就是我设计这一活动方案的原动力。
活动目的:
1、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小品表演和收集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使学生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情况以及对密切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汉藏两族友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间友好交往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以民族、集体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良好意志品质
2、通过学生收集整理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白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形成及风土民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形成客观认识的能力,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与贡献,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3、通过民族歌舞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表演、鉴赏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通过“人民币上的历史”展示,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认识到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明白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5、通过与地方史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
2、分组进行歌舞、小品表演的编排和准备
3、分组准备活动的相关道具(如服装,相关图片、背景音乐、人民币等),制作相关的课件
老师:
将学生按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成三大组,即小品组,民风民俗组,人民币组,结合本活动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搜集和筛选资料;帮助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活动过程中的串词。
本次活动涉及到大量的民族歌舞,它是各民族风情的一个最直观和重要的展示,也是营造活动情景与氛围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本次活动成功的一个关键,对此老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活动步骤:
1、小品表演《文成公主入藏》,共分两幕:《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文成公主在吐蕃》,重点展示她为汉藏友谊义无反顾的坚强品质以及为吐蕃经济发展和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2、《走进民族村》,整个活动由导游带领和串词,下分藏族村;白族、彝族和维吾尔族村;满族村三个场景,采取导游、歌舞、评书、讲故事等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重在展示各民族的服饰、发型、重要的传统节日、歌舞等,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较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3、《人民币上的历史》,采取实物展示和知识竞赛、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了解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活动过程:
(师)西域歌舞,大漠驼铃,苍山洱海,南诏古迹,佛教名山,丝绸古道,雄伟的布达拉宫……都是令人心驰神往而又充满神秘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民俗和风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揭开西藏的神秘面纱,走进拉萨,走进布达拉宫……
一、小品表演——文成公主入藏
(舒缓的音乐响起)
旁白:比海水更深的篮,漂浮在天空,雄伟的布达拉宫上空,悠远的钟声回荡着,黎明下的祈祷,覆盖了远方的人群;大片的帐篷,如一朵朵巨大的花,盛开在布达拉宫周围……这,就是神秘的西藏,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被人们称为“吐蕃”,有一个勇敢智慧的国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热土……在他热切的期望和真诚的求婚下,唐太宗终于答应将美丽的文成公主嫁给他……瞧,从山那边浩荡而来的,不正是由吐蕃大相禄东赞护送入藏的文成公主吗?
第一幕:文成公主入吐蕃
(大概情节)文成公主频频回望,很是伤感,随行的小宫女为了让公主高兴,让同行的禄东赞说说他当初是怎样在500名一模一样打扮的宫女中找到文成公主的,禄东赞说完后,小宫女看文成公主在微微抿嘴一笑后又沉默不语,便拿出唐太宗命工匠赶制的日月宝镜,叫她看宝镜里照出的中原山河,本想解她思乡之苦,没想到文成公主看了后,反而泪如泉涌,望着流淌的河水说:连河水都是向东流的,只有我一身往西走。话音刚落,小宫女突然指着河水,惊异的说:“快看呀,怎么河水突然都向西流了?”就在大家惊奇的看着和议论着时,响起集体配乐朗诵(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好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文成公主听了后,想起了自己的使命,不顾小宫女的抢夺和反对,毅然将手里的宝镜扔向山上,继续前行……
旁白:为了汉藏的友谊,文成公主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吐蕃的土地,据说日月宝镜摔下后,化作了山脉,人们就把它叫日月山,倒淌河本是向东流的,因为文成公主而改道向西,才有了倒淌河……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眨眼间,文成公主来到吐蕃已三年,松赞干布专门为她修建的布达拉宫终于落成了,人们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
第二幕:文成公主在吐蕃
(大概情节)首先播放藏族民歌:“莲花大坝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高山连绵不用怕,有百头力大牦牛来接你,大河条条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来到拉萨的东孜苏时,有百名英俊青年来接你,来到卡阿东的山脚时,有百名美丽姑娘来接你,来到布达拉宫时,有百名亲信大臣来接你……”文成公主感慨的对松赞干布说,听着这歌,又想起了三年前来时的情景,吐蕃人民热情的欢迎真是让她感动。松赞干布连声说,值得的,值得的,并指着旁边跳舞的人说:瞧,他们已不再用赭色泥土涂面,现在是既方便又好看,在远处,文成公主带来的玉米、土豆、蚕豆和蔬菜种籽等,已经生根发芽,他自己身上,穿着吐蕃人自己织成的绣着精美花纹的丝绸,他的手里,拿着文成公主当初带去的书,大臣手里正端着的茶,大昭寺里供奉的释迦牟尼像,都是文成公主的功劳,按照汉人的历法和风水,加上大唐工匠的帮忙,还建成了大昭寺……于是松赞干布提议,两人共同种下一颗柳树,作为纪念……
(集体配乐朗诵:)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师):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汉藏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过一千三百年,今天的藏族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唐朝时其他的少数民族,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让我们跟着导游,去民族村看一看吧……
二、走进民族村
(一)藏族村
(背景音乐:青藏高原)
导游: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藏族村,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我们首先来欣赏藏族的服饰。
(一同学穿着跳舞的藏族服装做模特,一同学进行介绍)
藏族不论男女,主要服装款式都是藏袍,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藏民不论男女,都戴毡帽和礼帽,冬季戴狐皮帽。手上喜戴象牙银制手镯,金银戒指,身上带银制的“尕吾”(护身符),男子喜欢在腰间挂把腰刀,人称“吊刀子”,妇女腰带上挂5寸长的小刀。牧区男子有蓄长发的习惯,编成独辫,或盘于头上,或披在肩上。妇女则万重装饰,未婚女子头发梳成若干小辫,部分已婚妇女梳双辫。藏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奉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有众多的节日,谁能说一说,藏族有哪些节日呢?
(学生发言后屏幕上打出赛马、摔跤等背景图)藏族最主要的节日是沐浴节。每年藏历的7月6日,当拉萨东南上空新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时,藏族人民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节。传说那颗星星只出现七个晚上,所以沐浴节也只有七天。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出现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呢?据说在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个能治疑难杂症的名医宇托,有一年,流行可怕的瘟疫,宇托采来各种药物,治好了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人们称他为药王。后来宇托去世了,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国保佑。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这个妇女照他的话做了,果然病就好了。这件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恢复了健康。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他在天国不能到人间来给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牧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的圣诞纪念日,因此藏区就有了浴佛节。在这一天大家都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举行庆祝大会,还有很多的助兴节目。白天,举行赛马和摔跤;夜晚,在山上搭起帐篷,点起篝火,席地饮酒。溜溜之歌婉转盈耳,“张哥”、“李妹”起舞翩翩,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现在就让我们去领略和感悟藏族歌舞的美丽吧!
(音乐《青藏高原》想起,学生表演藏族舞片段)
导游:看完藏族村,我们继续下一站。呵,那边掌声如雷,在干什么呢?
(二)白族、彝族、和维吾尔族村
首先是民歌联唱和舞蹈表演:(顺序依次为:白族的《蝴蝶泉边》,彝族的锅庄舞,维吾尔族的新疆舞《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片断)
导游:一下子感受到如此多的民族风情,真是大饱眼福。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歌舞?(学生猜完后)这些民族又有怎样的民风民俗呢?哪位阿哥阿妹能帮帮我们?
(三个民族同学争先恐后要先上台,最后还是按照歌舞表演的顺序进行)
(背景展示白族服饰和蝴蝶泉的相关图片)(同学一介绍)我是白族,来自“五朵金花”的故乡—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的云南大理。对青年男女,我们不称阿哥阿妹,女的都叫金花,男的叫阿朋。“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我们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不论男女,都崇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则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未婚女子梳独辫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是我们白族独特的蝴蝶会,就在刚才那首歌里唱到的蝴蝶泉边,成千上万只彩蝶环绕奇树清泉翩翩起舞,久久不肯离去,成为大理的一大奇观。据说很久以前,一条凶残的巨蟒每年都要将两位年轻漂亮的白族姑娘拖进洞中糟蹋,有一天,一位勇敢的白族猎手杀死了巨蟒救出两位姑娘。两位姑娘愿意以身相许,可耿直善良的猎手觉得,为苍山洱海除害,是他的职责,于是拒绝了。不料,二位姑娘爱情纯贞,就跳入无底潭中,以死报恩。猎人追悔莫及,也跳进潭底。后来这三人化作彩蝶,翩翩飞舞於无底潭边。三蝴蝶终于结成美满姻缘,父生子,子又生子,子子孙孙,引来数不清的蝶群聚会,因此后人将无底潭改名为“蝴蝶泉”,祭祀三位为爱情而献身的年轻人
(同学二介绍,以跳舞的同学服装为模特)我是彝族,一个特别善歌舞的民族。谈情说爱要唱歌,叙述历史要唱歌,表达哀乐也要唱歌。喝酒有酒歌,打猎有猎歌,放牛有牛歌,祭祖有祭歌,谈情说爱有情歌,嫁女有哭嫁歌,迎亲有接亲歌,丧葬有哭丧歌等等,有时甚至到了随处应答以歌代言的地步。我们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总的来说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中年人的服装则素貌庄重,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服饰的典型特点。男子多蓄发于头顶,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彝族的婚礼,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迷人的色彩:泼水、抹黑脸等方式使整个婚礼都充满着欢乐风趣和幽默。人们常把婚礼中的“抢”、“背”、“瞧”誉为三绝:“不背不抢的身不贵,背去的‘媳嫫’值千金”。火把节更是我们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欢乐的节日。(背景音乐同时展示凉山“火把节”时人们围着火堆跳锅庄舞的情景)节日里,人们将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赶来,云集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晚上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篝火晚会。“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蹁跹,歌声唱彻月儿圆”,柳亚子先生的诗句正是这一迷人的夜晚的真实写照。
(同学三介绍,仍以跳舞的同学服装为模特)介绍之前,大家先听我说段评书:话说古代伊斯兰教的一个先知—易卜拉欣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要他宰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当儿子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泉涌。第一刀下去只在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第二刀下去只刮破了一点皮,儿子于是对父亲说:“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能下决心了”。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话,把他翻了个身,然后高高举起了刀子,正在这关键时刻,被感动的真主派天仙背来一只黑羊,代替了易卜拉欣的儿子。
这段评书讲的是一个伊斯兰教的故事,也是我们维吾尔族的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的来历,在每年的十二月十日,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宰杀的牛羊肉、不论多少,均不得出售,须自食或施舍给生活困难的人,即使羊皮也要清真寺处理。节日期间还要进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还有叼羊、赛马、摔跤等等比赛活动呢! 维吾尔族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吾尔”、“畏兀儿”都是对我们的称呼,其中的“回纥”“回鹘”就是唐朝时的,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吾尔”,这名称才沿用至今。我们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所以我们的服装式样都很宽松、洒脱,色彩对比也很强烈。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不论男女老幼,都戴绣有各种花纹的多帕(花帽),这是我们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女子都喜戴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物,少女都梳十多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就象我这样。
导游:听完了介绍,大家对彝族、白族、维吾尔族的风情都有所了解了。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该是对他们这份浓郁的民族风情较为准确的概况。现在我们再去下一站—满族村
(三)满族村
(舒缓音乐想起,两女同学身穿旗袍以台步走出,一女同学做模特,一女同学介绍)
我们是满族,来自有白山黑水之称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唐朝的时候叫靺鞨,后来其中的一支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女真又发展为满洲,辛亥革命以后才改叫满族。瞧,这就是我们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其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在流行,深受欢迎,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显得特别高贵和尊严。知道吗?我们满族还有三大怪,是哪三怪呢?(学生猜后回答)—(一怪为窗户纸糊在外,二怪为大姑娘叼烟袋,三怪为养活孩子吊起来)。如果你到我们那里来作客,请一定记住了:千万不要戴狗皮帽子,不要说狗的坏话,更不要吃狗肉和杀狗,因为这是我们满族最大的忌讳。传说努尔哈赤有一次兵败逃跑的时候,其狗跟随,敌兵烧荒,努尔哈赤处境危险,狗便跑到河里弄湿全身再将草弄湿以救努尔哈赤,直到累死,所以满族人特别崇拜狗。
师:民歌、民舞、民风、民俗;雄伟的青藏高原,如诗如画的吐鲁番的葡萄沟,美丽的苍山洱海,神奇的白山黑水,全都在这些歌舞和解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车书本一家”“和同为一家”正是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了这份融洽,才有了民族间的幸福安康。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常会引发动乱甚至武装冲突。近年来,海湾危机、波黑内战、中亚和高加索的纷争、索马里风波、北爱尔兰问题及科索沃等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导致这些问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问题。在我国,西方敌对势力也不断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向我们发难,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肆意挑起事端和骚乱。你知道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吗?你知道人民币上都有哪些少数民族的头像?这些头像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三:人民币上的历史—实物辨别:
(首先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方式,主持的同学依次展示人民币,由学生抢答出该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壹角(高山族、满族男子);贰角(布依族、朝鲜族妇女);伍角(苗族、壮族妇女);壹圆(侗族、瑶族妇女);贰元(维族、彝族妇女);伍元(藏族、回族男子);拾元(汉族、蒙族男子)
(然后学生针对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头像说明的问题自由发言)
师:(背景音乐《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中唱道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各省分布着大量的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分布在西部,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5%以上;我们的家乡—宜宾,也生活着苗、彝等少数民族,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1.56%。你知道在宜宾有哪些因为处理民族关系而留下的古迹吗?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现在想请你们来帮他们出出主意,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调动各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家乡的建设?
(学生自由发言)
古迹主要有:丞相祠、点将台、大观楼等,大观楼是唐德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解决西南少数人民矛盾后为纪念此事标示德政而建的。
主要观点有: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贫困地区加大扶贫的力度,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投资教育,以提高其文化素质,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创造脱贫致富的机会等。
师:大家出的这些点子都非常不错。作为家乡的一分子,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关心家乡,热爱家乡,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