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阅读-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李大钊父母早逝,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祖父管教很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影响很深。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李大钊对他的儿女们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处罚-( ) 严格-( ) 新奇-( )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
3.李大钊为什么孩子们去扫雪?而孩子们的外祖母为什么不让去呢?结果如何?
4.从这则李大钊教子实践扫雪的小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参考答案】
1.奖励 宽松 陈旧
2.示例:小弟弟一面吃饭,一面看电视。
3.李大钊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明白劳动的意义。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怕他们冻病了。结果孩子们一边扫雪一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
4.示例:我们也应该从小养成吃苦的好习惯,不娇生惯养,不做寄生虫。
怀 鲁 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jiù),在夜阴里被埋人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选自《郁达夫散文全集》,哈尔滨出版社)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容 。
2.短文第2、3自然段中 、 、 、 等词语表现了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3.作者对鲁迅之死发表议论的段落是( )。
A.第5、6自然段 B.第5、6、7自然段 C.第4、5、6自然段
4.对第6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中国人对鲁迅之死麻木不仁,浓厚的奴隶性让人看不到希望。
B.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C.鲁迅之死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他的伟大,表明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但不少人麻木不仁,浓厚的奴隶性让人憎恨。
5.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比喻 鲁迅去世的消息令人十分震惊
2.匆匆 跳 吞 跑
3.A
4.C
5.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暗示鲁迅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不死,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