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申报》报社 C. 《民报》报社 D. 商务印书馆
2.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我们可以( )
A. 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B.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
3.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 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外资企业大量投资 D. 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
4.《家》这部白话小说是谁创作的( )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老舍 D. 巴金
5.《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要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抗日救亡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6.方琳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她抽到的文化知识试题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张琳答对了此题,她的正确答案是( )
A. 《开国大典》 B. 《甲午风云》 C. 《定军山》 D. 《渔光曲》
7.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辫。”报道中的“剪辫”事件发生在( )
A. 新文化运动期间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C. 五四运动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8.20实际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大路歌》《毕业歌》等。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它是( )
A. 歌唱祖国 B. 追求理想 C. 抨击时弊 D. 抗日救亡
9.《一站到底》节目主持人给正在参赛的选手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下列近代交通工具,最先传入中国的是( )
A. 轮船、汽车 B. 飞机、火车 C. 汽车、飞机 D. 轮船、火车
10.下面绘画作品蕴含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忍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其作者是( )
A. 鲁迅 B. 徐悲鸿 C. 聂耳 D. 冼星海
11.冼星海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能体现这个特点的作品是( )
A. 《义勇军进行曲》 B. 《毕业歌》 C. 《黄河大合唱》 D. 《国际歌》
12.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下列作品不属于此范围的是( )
A. 《愚公移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黄河大合唱》 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3.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4.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下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 1872年 B. 1897年 C. 1905年 D. 1915年
15.下列哪一作品是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创作的历史剧(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6.每当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时,总会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
A. 贝多芬、巴赫 B. 田汉、聂耳 C. 鲁迅、巴金 D. 蔡元培、陶行知
17.《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它的曲作者是( )
A. 鲁迅 B. 聂耳 C. 徐悲鸿 D. 冼星海
18.下图是民国时期新式婚礼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③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④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下列作品属于鲁迅的是( )
①《雷雨》 ②《骆驼祥子》③《狂人日记》 ④《阿Q正传》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20.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实业家、近代儒商的典范。他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创办的企业是( )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湖北织布局 D. 大生纱厂
二、非选择题
21.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孔子的私学中,纯属贵族出身的弟子寥寥无几,多数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且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可以说,他创办的私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束缚,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县有历史的进步性。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人们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以致没能产生如同期的西欧在天文、数学等方面的近代科技成就。
——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材料四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49年《共同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这一贡献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科举制开创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公平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八股取士有哪些消极影响?
(4)从材料四中的清朝《奏定学堂章程》可以看出,清朝的课程设置和传统教育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我国教育发展有何变化趋势?
22.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工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将材料一中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2)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张謇提出什么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3)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起步的近代工业:
回答
(1) 说出图一所对应的运动的名称,并用一句话概括它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 图二的人物为挽回中国的利益,发展工商业而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3) 图三反映的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25.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方法一学会看历史地图并制作完成年代尺
(1)判断以上三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将事件名称填写在年代尺的空白处。
方法二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诛,杀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洗)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模仿示例,任选一则史料进行分析。
方法三辨析观点,并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
(3)八年级同学在课上讨论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你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讨论的是谁?这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正确吗?结合所学,阐述理由。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可以排除,故本题应选择D。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教育无关,故选D。
3.【答案】B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数据显示: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厂家数增长速度非常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二是“一战”期间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更重要的原因是后者。故答案选B。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家》这部白话小说的作者是巴金,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故选D。
5.【答案】C
【解析】《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由于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6.【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据题意C符合题意,选C。
7.【答案】B
【解析】1912年,所以可以联系的是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所以选择B项,A是1915年,C是1919年,D是1926年。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国正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全民族团结起来进行了抗日战争,所以此时期的歌曲的共同主题是抗日救亡,保护祖国,答案选择D。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轮船和火车先后传入中国,成为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20世纪以后汽车和飞机开始传入中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作品是《黄河大合唱》;AB项是聂耳的作品;D项是欧仁·鲍狄埃的作品。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6年8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主要讲述了钱文贵对农村的改革,对农村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属于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ABC都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所以答案选择D。
13.【答案】C
【解析】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排除B。所以应选C。
14.【答案】A
【解析】图中展示的是《申报》,其创刊是在1872年,故选A。
15.【答案】A
【解析】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创作的历史剧是屈原,而《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作品。故答案选A。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故选B。
1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不朽的民族战歌。鲁迅是文学家,徐悲鸿是画家,冼星海的反映抗战的著名作品是《黄河大合唱》。故选B。
18.【答案】A
【解析】从图片可知,图中婚礼采取的西式婚礼,说明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图中老者的服饰仍是中国传统服饰,说明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说法从图中无法得到证实。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选A。
点睛:分析图片主题是近代中国的婚礼,从人物装束分析得出结论,如,婚纱代表的西式的文明婚礼;长辈衣着说明了新旧事物并存,西式婚礼的出现说明传统习俗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不能从图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1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雷雨》的作者是曹禺;②《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③《狂人日记》和④《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故选D。
20.【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张謇认识到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所以答案选D。
21.【答案】(1)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垄断,促进了教育公平。(意思相近即可)
(2)隋朝。因为它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意思相近即可)
(3)禁锢了人的思想,压制了人的创造力;忽视自然科学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4)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增加了外语;增加了财经、法律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5)内容不断丰富;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越来越走向公平;等等。(2分,任答一点得1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解析】(1) 从材料一的“在孔子的私学中,纯属贵族出身的弟子寥寥无几,多数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且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做出了的重大贡献是兴办私学。分析材料一的“他创办的私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束缚,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县有历史的进步性。”可以概括出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教育垄断,促进了教育公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因此,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分析材料二的“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概括出科举制是公平的制度的原因是: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
(3) 根据材料三的“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人们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以致没能产生如同期的西欧在天文、数学等方面的近代科技成就。”可以概括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有:禁锢了人的思想,压制了人的创造力;忽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4)分析材料四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可以看出外语、几何代数、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的学生增加,也就是说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增加了外语;还增加了财经、法律内容。因为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课程设置和传统教育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从孔子兴办私学,到科举制诞生,再到明朝的八股取士,最后到清朝《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所学的内容不断丰富;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越来越走向公平、公正等等。
22.【答案】(1)①洋务运动;②甲午中日战争;③第一次世界大战
(2)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实业救国”。
(3)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5)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提出了“实业救国”,客观上刺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了放松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2)依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3)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4)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5)综上所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种状况很难改变。
23.【答案】(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实业救国。
(3)辛亥革命的成功;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解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24.【答案】(1)发型:由长发辫变成短发。服饰:由长袍马褂变成中山装
(2)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在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女人不缠足;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西方风味的食品渐被国人接受;西式建筑的引进,使近代中国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任答一点即可)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等。(言之有理即可)
(4)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解析】(1)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分析可知,材料一中两张图片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服饰上,图一的发型为阴阳头、长发辫,图二则改成了短发;图一中的着装主要是长袍马褂,图二则是中山装。
(2)第一小问,联系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式发生的改变表现在: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第二小问,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由此可以得出,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第一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废止妇女缠足,将跪拜、作揖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婚姻从包办婚姻走向自主婚姻,婚礼从旧礼俗走向新式婚礼等都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例子;第二小问,除了材料二的原因外,还可以联系近代中国国情进行回答,即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于追求西方文明等。
(4)联系实际生活可知,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盲目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将知识学得更深一些,更好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等。
25.【答案】(1)
(2)
(3)人物:孙中山。
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
理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以维护革命成果,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维护专制统治的法案,与孙中山无关。
【解析】(1)根据地图一中地名“天京”和“三河”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都天京;三河是天平天国后期三河镇大捷发生地。其他地点,如青浦和慈溪也与太平天国后期的战役发生地,太平天国的时间是1851年到1864年,故第一空应填太平天国运动;根据地图二和所学可知,地图中提到北京天安门开始的学生游行示威,以及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由此可知,此事件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第二空应填五四运动;根据地图三可知,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是1948年9也到1949年1月期间进行的三大战役,第三空应填入三大战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可知,“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说明了市民对电灯和自来水的恐惧,而后的变化说明人们开始接受电灯和自来水,结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新事物的传入发生了改变,观念也随之改变;材料三中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这反映的是民国政府下发了剪辫子的强令,辫子是旧时代的产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革除旧社会的风俗习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第一小问,根据题干可知,“三民主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均与辛亥革命有关,而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由此可知,讨论的人物是孙中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孙中山把中国同盟国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革命的思想;说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是他最先提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并且首先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后又组建中国同盟会,领导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领导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孙中山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