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五年级下册)》61~62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经历比例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能力。
3.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师: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货车第一天2次共运了16吨,第二天运了4次,共32吨。
师:根据表格信息,写出这辆货车每天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
预设:第一天,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16:2;第二天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32:4.(板书:16:2 32:4)
追问:比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你还记得怎么求比值吗?
预设: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师:请你求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预设:16:2=8;32:4=8
【设计意图】从生活问题入手,既复习了比,同时为学生概括比例的意义生成了具体的教学资源。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一)理解比例的意义
师:像16:2=8,32:4=8这样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相等,那么这两个比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预设:等号(师擦去比值,在两个比之间添上“=”)
师:根据这四个数,你能不能再找到相等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预设:2:16=4:32
2:4=16:32
=
师:刚才我们利用这四个数写出相等的比,并组成式子,那你能自己任意写出两个相等的比,组成这样的式子吗?
学生自由写。教师有选择地展示交流。
? 师:数学就是这么简单,一不小心就创造出了新知识。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板书:比例)你能说说什么是比例吗?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根据学生回答完整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设计意图】这里利用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凸显了组成比例的两个重要元素:“两个比”、“相等”,使学生概括比例的意义成水到渠成之势。
(出示课件)巩固练习: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8:4
预设:这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
追问:比和比例是一回事吗?那它们有什么不同?
? 预设: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个数;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数。)
【设计意图】刚刚建立的“比例”概念,很容易与相近的“比”的概念发生混淆,引起泛化。这里从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出发,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区分了这两个概念。
2.0.3:0.4和3:4
预设:这只是两个比,不是比例,比例是个等式。
追问: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你怎么判断?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都是,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小结:通过这个练习,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 【设计意图】形成了概念,建立了概念,不等于就掌握了概念。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加深理解,切实掌握。通过正反实例的判断,突出了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必须相等,及时有效地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再者,从两者的外在构成条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显得恰当而又自然。
(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师:组成比例需要两个比,也就是四个数,组成比例的这四个数,有自己的名称,请大家看书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自学。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预设1:组成比例的这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如 16∶2= 32∶4中16、4是外项, 2、32是内项。(板书:内项和外项)
预设2:比例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
追问:在=中,内项和外项又是怎样的?
预设:在=中,内项和外项是交叉的。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出示课件),你能把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吗??
预设:12:1=24:2,12:3=8:2,12:4=6:2,12:6=4:2……
1.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引导:仔细观察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
班内集体交流。
预设: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追问:刚才,我们发现了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那它们的和、差、商之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看来,在比例里,只有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才有这样的规律。
2.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借助这几个比例发现了这个规律,那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这不能只靠我们的猜测,还需要举例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规律。
班内展示验证过程。
追问:那不是比例的例子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举反例验证。
3.总结规律,回顾提升
小结:看来,不是比例的式子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不相等,只有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回顾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验证——总结
小结:猜想、验证、总结是我们数学学习经常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这里的验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肯定例证,利用学生课上写的众多比例计算,使学生对性质确信无疑;二是自己任意写一个比例,计算几个比例式的内项积和外项积,也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概括性质。同时也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利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 0.2:2.5 和 4:50 <3>:和2: 4? ?? ??
(2)在a:7=9:b中,(? ???)是内项,(? ???)是外项,a×b=(? ???)。
2.变式练习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 ?),如果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 ? )。
3.拓展练习
(1)12:3=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另外利用这一题的解答沟通比、分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联系,也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如果5a=3b,那么= ( ), =( )。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巩固,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知道了什么是比例(根据学生回答完善课题),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是什么,教师运用课件出示“知识”;学生可能回答观察猜想验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运用课件出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关键词,引导学生会从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对课堂进行回顾整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全面总结。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