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寓理于事、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自主学习】
1.宋濂:
2.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学( ) 裘葛( ) 缊袍( ) 衾( ) 容臭( )
加冠( ) 叱咄( ) 负箧( ) 曳屣( ) 皲裂( )
媵人( ) 烨然( ) 廪( ) 俟( ) 冻馁( ) 谬称( )
【整体感知】
5.本文是一篇赠序,那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参考答案:
1.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3. 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创始于唐代,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于此类。
4.shì ɡé yùn qīn xiù ɡuān chì duō qiè xǐ jūn yìnɡ yè lǐn sì něi miù
5.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11《送东阳马生序》当堂达标题(一)
一、积累运用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嗜学( ) (2)逾约( ) (3)俟( ) (4)叱咄( ) (5)皲裂( ) (6)媵人( ) (7)箧( ) (8)缊袍(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
5.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6.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二、简答题
7.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谈自己求学的艰难?
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参考答案:
1.(1)shì (2)yú (3)sì (4)chì duō (5)jūn (6)yìnɡ (7)qiè (8)yùn
2.(1)跑 稍微、稍许 (2)更加仰慕 (3)忧虑、担心 曾经 (4)等到
3.C(A项中的“无从致书以观看”B项里的“余立待左右”D项里的“寒冬烈风”都与原文不符。)
3.(1)“支”通“肢”
(2)“被”通“披”
4.A(A项中的“或”都是“有时”之意。)
5.(1)余幼时即嗜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书”不是文体。)
7.得书之难,叩问之难,跋涉之难,生活之难。
8.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寓理于事、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寓理于事、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寓理于事、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闻鸡起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寓理于事、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介绍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学生解释题目:
教师补充: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3)文体知识:
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创始于唐代,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于此类。
四、诵读,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一)老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易错音。
嗜学(shì) 裘葛(ɡé) 缊袍(yùn) 衾(qīn) 容臭(xiù)
加冠(ɡuān) 叱咄(chì duō)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ɡ) 烨然(yè) 廪(lǐn) 俟(sì) 冻馁(něi) 谬称(miù)
2.句子停顿。
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 卒/获有所闻。
3.学生自由朗读。
4.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5.全班齐读。
(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重要实词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
(3)弗之怠(弗:不。怠:懈怠,放松。)
(4)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游:交往。)
(6)执经叩问(叩:请教。)
(7)门人弟子填其室(填:挤满。)
(8)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9)俟其欣悦(俟:等待。)
(10)负箧曳屣(曳:拖。)
(11)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用朱缨。宝:用珠宝。)
(12)腰白玉之环(腰:在腰间佩戴。)
(13)则缊袍敝衣(缊袍敝衣:穿着破旧的衣服。)
(14)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
(1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
(16)今虽耄老(髦老:老人年老。)
(17)犹幸预君子之列(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18)缀公卿之后(缀:跟随。)
(19)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20)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衣服。遗:给予,赠送。)
(21)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22)撰长书以为贽(撰:写;贽: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23)言和而色夷(夷:平易。 )
(24)归见其亲也(归见:回家探望。)
(25)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诋: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一词多义
(1)慕
①益慕圣贤之道(动词,仰慕。)
②略无慕艳意(动词,羡慕。)
(2)患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忧虑。)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名词,祸患,灾难。)
(3)至
①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达。)
(4)足
①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②以中有足乐者(动词,足以,值得。)
(5)若
①烨然若神人(副词,好像。)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比得上。)
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4)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终于;今义:小兵。)
(5)尝趋百里外(古义:跑;今义:趋势。)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重要虚词
(1)以
①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②以衾拥覆(介词,用。)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因此;第二个“以”介词,把。)
④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⑤以中有足乐者(介词,因为。)
(2)之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②弗之怠(代词,指代抄书。)
③走送之(代词,它,指书。)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其
①或遇其叱咄(代词,他,指“先达”。)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他,指“同舍生”。)
③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他的。)
(4)而
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②久而乃和(连词,表顺承。)
(5)则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连词,却。)
②则又请焉(连词,就。)
重点句子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文:服侍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我),(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找几个同学,每人一段翻译课文。
5.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出示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尝趋百里外(曾经) 俟其欣悦(等待) 皆被绮绣(通“披”,穿)
礼愈至(周到) 日再食(每天)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各种各样的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思考:题目是一篇赠序,那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独立思考后概括归纳: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六、自由背诵
自背、同桌互背。
七、达标测试
见达标测试题(一)
10分钟完成,订正。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二;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送东阳马生序 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宋濂 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课件19张PPT。11 送东阳马生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寓理于事、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解题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文体知识 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创始于唐代,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于此类。读准字音嗜学( ) 裘葛( ) 缊袍( ) 衾( )
容臭( ) 加冠( ) 叱咄( ) 负箧( )
曳屣( ) 皲裂( ) 媵人( ) 烨然( ) 廪( ) 俟( ) 冻馁( ) 谬称( ) shì ɡé yùn qīn
xiù ɡu?n chì duō qiè
xǐ jūn yìnɡ yè
lǐn sì něi miù朗读指导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
卒/获有所闻。(一)重要实词(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
(3)弗之怠(弗:不。怠:懈怠,放松。)
(4)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游:交往。)
(6)执经叩问(叩:请教。)
(7)门人弟子填其室(填:挤满。)
(8)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9)俟其欣悦(俟:等待。)
(10)负箧曳屣(曳:拖。)
(11)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用朱缨。宝:用珠宝。)
(12)腰白玉之环(腰:在腰间佩戴。)
(13)则缊袍敝衣(缊袍敝衣:穿着破旧的衣服。)(14)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
(1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
(16)今虽耄老(髦老:老人年老。)
(17)犹幸预君子之列(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18)缀公卿之后(缀:跟随。)
(19)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20)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衣服。遗:给予,赠送。)
(21)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22)撰长书以为贽(撰:写;贽: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
(23)言和而色夷(夷:平易。 )
(24)归见其亲也(归见:回家探望。)
(25)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诋: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二)一词多义(1)慕 ①益慕圣贤之道(动词,仰慕。)
②略无慕艳意(动词,羡慕。)
(2)患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忧虑。)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名词,祸患,灾难。)
(3)至 ①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达。)
(4)足 ①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②以中有足乐者(动词,足以,值得。)
(5)若 ①烨然若神人(副词,好像。)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比得上。)(三)古今异义(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4)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终于;今义:小兵。)
(5)尝趋百里外(古义:跑;今义:趋势。)(四)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五)重要虚词(1)以
①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②以衾拥覆(介词,用。)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因此;第二个“以”介词,把。)
④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⑤以中有足乐者(介词,因为。)
(2)之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②弗之怠(代词,指代抄书。)
③走送之(代词,它,指书。)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其
①或遇其叱咄(代词,他,指“先达”。)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他,指“同舍生”。)
③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他的。)
(4)而
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②久而乃和(连词,表顺承。)
(5)则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连词,却。)
②则又请焉(连词,就。)(六)重点句子翻译(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文:服侍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我),(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挑战练习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尝趋百里外( ) 俟其欣悦( ) 皆被绮绣( )
礼愈至( ) 日再食( ) 无从致书以观( ) 曾经 等待 通“披”,穿
周到 每天 得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各种各样的书。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思考:题目是一篇赠序,那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自由背诵谢 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