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练习
选择题
1.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 )
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苏联等国政权 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下列措施不属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是( )
A.削减农业税 B.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D.减少农业投资
3. 执政于20世纪60—8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当时领导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5. 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1989年12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6. “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7.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
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了冷战的原因,所谓冷战,是指除了武力之外的一切对抗形式,因此排除③。
2.D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在1953年--1964年期间担任苏联领导人,他担任苏联领导人期间进行了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改革的内容。首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时间“1986年至1988年”,在此期间,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推行改革的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反而使苏联在8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故答案选:C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立。根据表格中的国家名称判断是东欧国家,根据国家名称更改时间判断表格反映了东欧剧变。
6.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一个超级大国垮了”指1991年底苏联解体,“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指美国被削弱,“被削弱”的“超级大国”是美国.故选C
7.B 解析:材料中显示大量土地撂荒,结合时间 1978 年可知这是人民公社的不利影响,故安徽省委要借地给农民,但要注意用的是借地,而不是改革,因此 D 项不正确。这项政策明显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故 B 正确。安徽省只是借地给农民,并未改变所有制,故 A 错误,但这种方式还不足以完全满足群众的要求,故 C 错误。
二、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