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九下历史第15课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案
课题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
四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理解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
重点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难点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并抛出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吗?下列四位领导人分别是谁?
俄罗斯国旗 苏联国旗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预习课本,回答问题
抛出问题,为引出正课做铺垫。
讲授新课
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东欧,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并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在亚洲,苏联与中国建交,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拉美一国:古巴
1.经互会成立: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1949年
2.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1949年
社会主义阵营
“横空出世一战中,
社会制度初显优。
旷世奇功二战中,
一朝解体两级终。”
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1894—1971)
多媒体展示赫鲁晓夫的人物简介,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1.当时苏联存在的社会状况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为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第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①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②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表现有哪些?结果如何?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吕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农业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等;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
3.阅读资料试着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西伯利亚西部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1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阿尔泰地区增加了3倍。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在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区的玉米一无所获。
①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农业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犯了瞎指挥的失误,忽视了客观规律。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搞个人崇拜,搞个人集权
匈牙利模式
匈牙利模式是匈牙利于1968年到1989年全面推行的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坚持国家所有制形式,但比较注意尊重企业对生产资料的支配和使用权。它坚持国家统一计划,但国家计划与企业计划分开制定,国家计划只作为一种参考,不再具有约束力。匈牙利曾实行的是一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
教师过渡: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莫斯科发生政变,赫鲁晓夫被免职,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那么,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如何?
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归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教师总结: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多媒体给出戈尔巴乔夫的人物简介,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措施及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苏联的经济增长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阅读资料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1986年2月苏共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改革带来生产的严重破坏和经济危机,1986-1988年,年均赤字430亿-440亿卢布,消费品市场日益恶化,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消费品中95%缺货。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的1/3。
首先在经济方面改革,结果失败,造成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1988年6月,苏共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后来转到政治领域,结果造成政治混乱。
先是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结果:苏联的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幻灯片出示“拆除柏林墙”的图片及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经济停滞,商品长期匮乏,供应紧张,当时的波兰处在严重困境中。……波兰政局的动荡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紧随其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先后发生动乱,并最终结束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材料二: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美国《时代》周刊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
学生: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仿照苏联模式发展经济,这一点是东欧剧变的一个原因。
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结合材料的内容发言。
学生甲: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造成政治局面不稳定。
学生乙:国家改革不彻底。一个国家进行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没有完全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学生丙: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进行“和平演变”。
学生丁: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在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师:那么在以上各种因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苏联模式。
让学生讨论东欧剧变的实质:是指东欧国家短期内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八一九事件
(1)概括:
教师讲述“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共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遭到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
(2)结果: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下降,升起了俄罗斯国旗。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3、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底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加速剂:八一九事件。
④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
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但一定要说出理由。最后教师总结: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加速了苏联解体,但它只是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对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四、课堂小结。
二战结束后,在苏联的帮助和扶持下,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改革成为必然趋势。由于改革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加之外部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被取代,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观看图片、资料,总结回答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进行评价。
可以进行小组
分工合作,总结出答案;稍后教师再做总结
思考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问题,指导学生以史为鉴
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阅读材料和图画,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意识和能力。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能力还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一段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避免教师一讲到底,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史为鉴,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
。
课堂练习
2、下列对东欧剧变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B )
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B.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
课堂总结
板书
第15课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以结构图的方式展现
第15课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练习
选择题
1.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 )
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苏联等国政权 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下列措施不属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是( )
A.削减农业税 B.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D.减少农业投资
3. 执政于20世纪60—8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当时领导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5. 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1989年12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6. “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7.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
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了冷战的原因,所谓冷战,是指除了武力之外的一切对抗形式,因此排除③。
2.D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在1953年--1964年期间担任苏联领导人,他担任苏联领导人期间进行了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改革的内容。首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时间“1986年至1988年”,在此期间,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推行改革的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反而使苏联在8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故答案选:C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立。根据表格中的国家名称判断是东欧国家,根据国家名称更改时间判断表格反映了东欧剧变。
6.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一个超级大国垮了”指1991年底苏联解体,“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指美国被削弱,“被削弱”的“超级大国”是美国.故选C
7.B 解析:材料中显示大量土地撂荒,结合时间 1978 年可知这是人民公社的不利影响,故安徽省委要借地给农民,但要注意用的是借地,而不是改革,因此 D 项不正确。这项政策明显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故 B 正确。安徽省只是借地给农民,并未改变所有制,故 A 错误,但这种方式还不足以完全满足群众的要求,故 C 错误。
二、材料题
课件35张PPT。第15课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中图版 九年级下新知导入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吗?下列四位领导人分别是谁?苏联国旗俄罗斯国旗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斯大林赫鲁晓夫新知讲解一、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在东欧,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并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在亚洲,苏联与中国建交,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新知讲解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八国亚洲六国拉美一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古巴新知讲解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新知讲解1.经互会成立: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1949年
2.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1949年社会主义阵营 新知讲解“横空出世一战中,
社会制度初显优。
旷世奇功二战中,
一朝解体两级终。”新知讲解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新知讲解1、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1894—1971)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阅读教材,分组讨论:1.当时苏联存在的社会状况是?新知讲解①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②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为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第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新知讲解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2.赫鲁晓夫改革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表现有哪些?结果如何?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新知讲解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3.阅读资料试着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新知讲解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西伯利亚西部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1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阿尔泰地区增加了3倍。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在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区的玉米一无所获。犯了瞎指挥的失误,忽视了客观规律。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农业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新知讲解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搞个人崇拜,搞个人集权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步、生产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新知讲解阅读教材,请你试着归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结果:内容:新知讲解大 西 洋“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苏 联波 兰 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三、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新知讲解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苏联的经济增长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新知讲解 1986年2月苏共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改革带来生产的严重破坏和经济危机,1986-1988年,年均赤字430亿-440亿卢布,消费品市场日益恶化,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消费品中95%缺货。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的1/3。首先在经济方面改革,结果失败,造成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阅读资料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1988年6月,苏共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新知讲解后来转到政治领域,结果造成政治混乱。结果:苏联的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新知讲解材料一:由于经济停滞,商品长期匮乏,供应紧张,当时的波兰处在严重困境中。……波兰政局的动荡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紧随其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先后发生动乱,并最终结束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材料二: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美国《时代》周刊拆除柏林墙新知讲解阅读材料和教材,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改革不彻底。没有从实际出发。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造成政治局面不稳。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进行“和平演变”。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在以上各种因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新知讲解八一九事件新知讲解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共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遭到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八一九”事件 新知讲解1991年底,苏联解体。从苏联到独联体知识拓展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下降,升起了俄罗斯国旗。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新知讲解①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加速剂:八一九事件。
④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请你试着总结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时间:1991年底新知讲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1. 20多年前,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引发这位老年妇女感慨的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东欧剧变
C.华约建立 D.苏联解体
课堂练习D2.下列对东欧剧变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B.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 课堂练习B课堂总结苏联的改革与发展板书总结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与变化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作业布置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