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历史活动小组准备编写《重庆谈判》话剧本,你认为下列哪一个人物不可能出现在剧中( )
A. 毛泽东 B. 蒋介石 C. 周恩来 D. 张学良
2.关于三大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②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③东北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
④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1947年4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下列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 重庆谈判 B. 转战陕北 C. 孟良崮战役 D. 青化砭战役
4.某小说中有如下故事梗概: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这部小说的书名最有可能是( )
A. 《开启思想大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C.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D. 《鸦片战争的烽烟》
5.在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 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 确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
C. 签订了《双十协定》 D. 确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
6.1947年,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 )
A. 土地使用权 B. 土地所有权 C. 土地经营权 D. 土地管理权
7.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8.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此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弥天大勇”的精神
B. 此事件中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
C. 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
D. 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9.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0.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该笔记归纳的是解放战争( )
A. 爆发的时代背景 B. 取得胜利原因 C. 主要历史进程 D. 取得胜利影响
11.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 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 签署了《双十协定》
C. 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 通过了《共同纲领》
12.某旅行社准备开通“南京—徐州—天津—锦州”的红色旅游路线,导游要介绍发生在这些地区的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应该分别是( )
A.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13.“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是由毛泽东来完成的。1947年的土地改革,使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次改革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民报》 D. “双十协定”
14.“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 解放战争的进程
C.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解放战争的影响
15.“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了。他们至少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上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广州,那时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毛泽东则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次见面的地点是( )
A. 南京 B. 重庆 C. 延安 D. 北京
16.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 声东击西 B. 诱敌深入 C. 调虎离山 D. 迂回战术
17.“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8.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20.下图为一张已经发黄的电文手稿,内容为“特急,重庆蒋介石先生勋鉴: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毛泽东敬(八月二十四日)。”对其阐释错误的是( )
A. 电文回复的时间应是抗战胜利后
B. 这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
C. 电文表明中共赴渝谈判的目的是商讨和平建国大计
D. 电文表明中共决定只派周恩来参加谈判
二、非选择题
21.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大历史事件,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2)就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国共双方达成什么共识?对中华民族产生什么影响?
(3)在图二事件发生后,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文件?文件落实情况如何?
(4)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电文节录(1945.8.20)
材料: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说:“回想这20多年,‘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材料三: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1)材料三中的“渝”指何地?
(2)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谈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3)从材料二看,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材料中找出依据。
(4)从材料三看,对蒋介石的邀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持什么态度?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共合作军阀乱,蔣汪中途闹政变。武装反抗枪声起,秋收仗后走麦田。
材料二:重庆谈判争和建,双十协定终不算。挺进中原局势变,百万雄师渡天堑。
(1)依据材料一,国共合作后进行的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战争是什么?在哪里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秋收仗后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挺进中原局势变”是指什么事件?“百万雄师渡天堑”指解放战争中哪一战役?此次战役解放了什么地方?
24.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在近代饱经沧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梳理知识
(1)写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间以及这个政府的性质。
(2)抗日战争中,南京被日军攻陷。日军在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其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3)南京何时解放?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任务二: 解决问题
(4)用史实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任务三: 思考感悟
(5)写出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25.阅读下列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请回答:
(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结果如何?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历史作用?
(4)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中共代表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没有张学良,故选D。
2.【答案】B
【解析】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是淮海战役,消灭敌军55万多人。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东北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没有参加淮海战役,所以③错误,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失败后,又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继续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B项符合题意;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1945年8月蒋介石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A项不合题意;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项不合题意。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战役、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4.【答案】C
【解析】著名的《双十协定》是国共双方重庆谈判中达成的协议,故选C。
5.【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最终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所以答案为C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获得土地所有权,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B
【解析】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题干的“故宫、颐和园”都在北京,故选B。
8.【答案】D
【解析】图片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前在延安的合影,故D不正确。
9.【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1949年、北平完全解放”等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可得到:在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故答案选B。
10.【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经济、军事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原因。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因为1945年8月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南京;淮海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徐州;平津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天津;辽沈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锦州,故选A。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时期制定的;选项C《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选项D“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时期签订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判断,毛蒋第一次会面是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十几年后再见面应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期间。由此据题意要求,可知毛蒋会面地点在重庆,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故选B。
17.【答案】A
【解析】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恒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余。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题文的“沈阳、锦州、长春”都在东北,故选A。
18.【答案】B
【解析】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在建国后的1950年颁布的,成为推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与题意不符;B项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根据这一规定,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与题意相符;C项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与题意不符;D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与题意不符。故选B。
19.【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有时间:“1945年”,人物地点:“毛泽东来到重庆”等提示。可判断出是重庆谈判。爱好民主自由的人渴望的是实现和平民主,人民摆脱压迫实现自由。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故选择答案A。
20.【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上面的图片正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从题目中的信息来看,D不正确,毛泽东是派周恩来先赴重庆,随后毛泽东再赴重庆。
21.【答案】(1)图一是西安事变;图二是重庆谈判。
(2)图一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初步共识。影响: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或“双十协定”;国民党在完成全面内战的部署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4)启示:实现全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观点正确即可)
【解析】(1)根据图一“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图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合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西安事变;图二是重庆谈判。
(2)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初步共识。标志抗日民族统—战线逐步形成,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蒋介石撕毁协定,并发动了内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22.【答案】(1)重庆。
(2)共商国家大计;达成《双十协定》。
(3)对抗;“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4)支持谈判;为了和平,为了国家大局利益。
【解析】(1)材料三中的“渝”指重庆;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
(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谈的理由是共商国家大计;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的结果是: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3)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对抗,坚决消灭共产党。材料中找出依据是:蒋介石对高级将领说:“回想这20多年,‘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由此可见是敌人的关系。
(4)对蒋介石的邀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持支持谈判的态度;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是:为了和平,为了国家大局利益。中共中央对和平表示出积极的态度,甚至作出一定的妥协。
23.【答案】(1)北伐战争;南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解析】(1)分析理解,“国共合作军阀乱”,指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蔣汪中途闹政变”,国民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国民大革命失败。“武装反抗枪声起,秋收仗后走麦田。”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失败后,放弃大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根据材料的意思结合课本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挺进中原。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直插国民党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占领了南京总督府,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4.【答案】(1)1927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2)南京大屠杀;本质: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行径。
(3)1945年4月23日;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南京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原因: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或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5)任何与人民为敌的政府或反动势力终将灭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解析】(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反映了法西斯国家的残暴和野蛮。
(3)1945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 结束于南京解放。联系这两个历史事件和南京的联系回答即可。
(5)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而其他阶级最终失败,围绕这一角度回答即可。
25.【答案】(1)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结果:同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作用: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析】(1)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结果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