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件(40张ppt)+视频(3个)+教案+测试(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件(40张ppt)+视频(3个)+教案+测试(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2 20:22:51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六单元
平阴县第一中学
梁兆宪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有48个国家;人口约7.4亿(2014年);历史上亚历山大、凯撒、查理曼、拿破仑、希特勒等都曾试图统一欧洲,均没有成功。
中国面积1045万平方公里,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13.8亿人(2016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延续两千多年。
罗马帝国版图
拿破仑帝国版图
历史上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拿破仑帝国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唯独在东方的中国,有一块辽阔而统一的大版图,虽然时不时要破碎一下,但很快又板结起来。
统一既是中华文明悠久的传统,又是一种智慧,是千年的追求和梦想。……
世界古代政治的三大文明成果
中国:统一
雅典:民主
罗马:法律
中国古人政治设计时的智慧
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1)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3)统一之路:港澳回归祖国
(4)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近代中国: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帝国主义的掠夺奴役;
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列强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诗人将当时还被列强强占的七个地方比喻成七个孩子,因此称为《七子之歌》。
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指哪七子?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闻一多
1925年3月
七子之歌.澳门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你知道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吗?
1、香港问题
2、澳门问题
3、台湾问题
历史回眸:
澳门
氹仔
路环
·1553年,葡萄牙人借贿赂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500两银子间接导致了澳门被占领长达446年。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842《南京条约》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香港岛
九龙司
香港问题的形成
1860《北京条约》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949年,内战结束,蒋介石败退台湾,并且在美国的庇护下制造出台湾和大陆的对峙与隔绝。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澎湖。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港澳问题属于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美国南北战争
德意志统一战争
分析图片:历史上国家统一通常采用什么方式?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习近平: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思考: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1)雏形
(2)奠定基本框架
(3)提出
(4)宪法保证
(5)正式确立
“九条方针”
小平多次谈话阐述
82年宪法
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毛、周曾提出设想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内涵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请根据以上材料找出“一国两制”政策的关键词。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邓小平在总结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原则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探究:从材料中找出香港澳门成功回归原因。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二、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2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3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
1987年签署
《中葡联合声明》
2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顺利回归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香港未来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完蛋。
香港回归十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正文开头第一句即承认:“啊,我们错了!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一国两制”下港澳继续繁荣稳定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洗刷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屈辱;
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
标志着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标志
对中国
对国际
对港澳
《望大陆》
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月何时照我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觞。
——于右任
问题: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时间
事件
1992年
1995年
江泽民“八项主张”
2005年
两岸真正实现“三通”
1987年
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2008年
《反分裂国家法》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放宽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军到夷洲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省
1662年:
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驳斥谬论
维护统一
台独分子:台湾是中国的殖民地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驳斥谬论
维护统一
台独分子:台湾地位未定
1943《开罗宣言》
规定台湾归还中国
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
材料一:国际公认的
《大陆架公约》:“同在
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
国所有”。我国对东海全
部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
对坐落在东海大陆架上的
台湾、台湾岛、钓鱼岛等岛屿享有主权。 
在地理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统一”的有利因素?
材料二: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经济互补性强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统一”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1990年台湾GDP为1700亿美元,大陆GDP为3878亿美元,小小台湾的经济体量居然相当于大陆的43.8%,广东的GDP约为188亿美元,仅相当于台湾的11%。2017年,台湾GDP相当于大陆的4.5%,不足广东的四成。
台湾《旺报》曾发文,把台湾经济停滞归结为政党恶斗。文章指出,所谓不进则退,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大陆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开放,台湾却一直内斗内耗,空转的结果,只让台湾与大陆的差距愈来愈大。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台湾与大陆差距越来越大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统一”的有利因素?
余光中《乡愁四韵》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台湾同胞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思念
(1)有利因素
①历史依据:
②根本保证:
③榜样借鉴:
④经济联系:
⑤人心所向:
(2)阻碍因素
总结: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阻碍因素又有哪些?
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①台独分子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弱国无外交;
今天我们重温了香港澳门回归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请结合所学知识和视频内容,以“这一刻,我想说……”为主题谈谈你的感受。
民族独立是前提
实力决定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富强是保证。
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民心所向,必然能实现。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海峡两岸人民心灵相通,血脉相连……
一国两制方针,既是政治智慧,又体现人文关怀。
敌对
隔绝
(1949—1979)
缓和
交流
(80、90年代)
契机
(2005年)
课堂小结
潮流
海峡两岸话统一
一国两制话统一
创新、科学
港澳回归话统一
可行、重要
可能、必然
实力
独立
智慧
回归
统一
复兴
祝愿
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标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教材“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与初中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广度与理论的深度上都有较大拓宽。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及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背景、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阐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教材的地位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且这节内容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这一课在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乃至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内容
本课基本线索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实践和深远影响。共有三目,第一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介绍“一国两制”形成过程、内涵及意义;第二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原因和影响;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介绍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及未来走向。本课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和现实紧密相连,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教学要体现出比较强的时代感。
【学情分析】
本模块是高一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两岸关系等历史事件和问题并不陌生,但欠缺的是这些事件和概念背后的价值判断与内在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论从史出的原则,以热点事件、新闻故事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深入探讨一国两制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等品质和能力,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目标】
1.听故事,忆史实,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2.掌握“一国两制”形成过程,通过视频等资料多角度分析,深刻理解其意义;
3.结合时事热点,了解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和中国政府对台的原则,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意义;难点是一国两制出台的历史背景、两岸关系的推动因素和阻力。
【教学方法】
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教学,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历史知识内外迁移挖掘课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多媒体环境下设疑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展示本课题目,解读课标要求,解读学习目标)
(导入)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有48个国家;人口约7.4亿(2014年);历史上亚历山大、凯撒、查理曼、拿破仑、希特勒等都曾试图统一欧洲,均没有成功。
中国面积1045万平方公里,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13.8亿人(2016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延续两千多年。
历史上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拿破仑帝国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唯独在东方的中国,有一块辽阔而统一的大版图,虽然时不时要破碎一下,但很快又板结起来。统一既是中华文明悠久的传统,又是一种智慧,是千年的追求和梦想。
古人在维护国家统一上是智慧:
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中央集权的挑战;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古人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展现了高度的智慧,这一部分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有所学习,今天我们将从统一之由、统一之策、统一之路和统一之望四个方面,了解近现代中国的统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重温历史、探究根源、汲取智慧、体味情怀,由此进入下一节。
(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和欧洲古代历史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中华文明的主旋律,统一是中华儿女对于统一的热爱和渴望。由此点明本课设计的主题: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重温历史、探究根源、汲取智慧、体味情怀,提前交代本节的学习任务。)
(第一部分)
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由来
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列强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诗人将当时还被列强强占的七个地方比喻成七个孩子,因此称为《七子之歌》。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指哪七子?
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体会诗歌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
问题1:香港问题的形成: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括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问题2:澳门问题的形成:
1、1553年,葡萄牙人借贿赂澳门地方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2、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问题3: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内战结束,蒋介石败退台湾,并且在美国的庇护下制造出台湾和大陆的对峙与隔绝。
问题3: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港澳问题属于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即“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背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分离、回归的史实,前后知识串联,强化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并通过视频《七子之歌.澳门》体会港澳儿女虽被迫和祖国分离,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却深沉而热烈。)
1949年金秋的北京,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七子”的命运从此发生历史性转折,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地平线,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要实现国家统一,又要避免因此可能带来的战争和破坏,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国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港澳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由此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问题1:两岸武力对峙态势的转机得益于哪项政策?一国两制方针。
问题2:回顾该项政策的形成制定过程?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布;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基本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1982年——宪法保障;
1984年——确立为“国策”。
问题3: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一国是前提,港澳实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主体,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设计意图:该部分旨在介绍“一国两制”方针形成的过程。由学生结合史实梳理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表述准确。同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让学生思考中国政府从“武力对峙”到“和平统一”转变的原因。)
(第三部分)
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问题1:港澳回归的历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问题2:港澳回归的原因:
阅读材料:邓小平在总结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原则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前提条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问题3:港澳回归的意义:
史料:1995年美国《财富》预言香港已死,回归十年后,《财富》杂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播放视频:《数说香港:南下北上、融通两地》通过数字了解一国两制和平回归,香港继续保持了繁荣,由此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由此让学生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洗刷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屈辱;
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设计意图:通过港澳回归的史实,并结合史料认识港澳回归的原因,体会国家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决定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并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感受“一国两制”方针体现出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天才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史料阅读概况能力。)
齐声朗诵于右任《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觞。进入下一部分。
大陆和台湾阔别了几十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然而民族大义和民族情深是一道海峡无法阻隔的虹桥,从对峙到缓和,从隔绝到交流,海峡两岸关系在80年代出现转机。
(第四部分)
统一之望——两岸关系新发展
问题1: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时间
事件
1987年
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1992年
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1995年
江泽民“八项主张”
2005年
《反分裂国家法》
2008年
两岸真正实现“三通”
问题2:为什么要实现大陆与台湾的统一?
历史依据: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
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清朝:
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省。
法律依据:1943《开罗宣言》
规定台湾归还中国;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
问题3: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
材料一: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有”。我国对东海全部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对坐落在东海大陆架上的台湾、台湾岛、钓鱼岛等岛屿享有主权。在地理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材料二: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经济互补性强
视频:数说香港:一国两制是港澳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
材料三:1990年台湾GDP为1700亿美元,大陆GDP为3878亿美元,小小台湾的经济体量居然相当于大陆的43.8%,广东的GDP约为188亿美元,仅相当于台湾的11%。2017年,台湾GDP相当于大陆的4.5%,不足广东的四成。台湾《旺报》曾发文,把台湾经济停滞归结为政党恶斗。文章指出,所谓不进则退,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大陆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开放,台湾却一直内斗内耗,空转的结果,只让台湾与大陆的差距愈来愈大。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台湾与大陆差距越来越大
视频:余光中《乡愁四韵》体现台湾同胞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③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④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⑤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2)阻碍因素:台独分子;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
探究讨论:今天我们重温了香港澳门回归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请结合所学知识和视频内容,以“这一刻,我想说……”为主题谈谈你的感受。
弱国无外交;实力决定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富强是保证。
民族独立是前提;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民心所向,必然能实现。
一国两制方针,既是政治智慧,又体现人文关怀。
(设计意图:两岸的和平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2018年4月18日,大陆在台湾实弹军演,引起世界的关注目光。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阳光也有阴影。学生对两岸关系的时事新闻也比较关注,引导学生列举事件,分析归纳两岸关系的推动因素和阻力,重申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立场。)
深思·感悟:
实力,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国家统一的坚强基石;民族独立,是民族自强的前提,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他们的睿智使中华文明延续千年,……新中国成立,港澳回归,一国两制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曾经的历史告诉我们,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一定能用智慧化解危机,求同存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探究作业:
“台独”分子普遍鼓吹的两种论调:
1.台湾是中国的殖民地;2.台湾“地位未定”。请搜集相关史实、法律依据驳斥这两种观点。
(设计意图:作为本课的小结和升华,最终将祖国统一的主题定位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对学生的教育,不止于教科书式的说教,更在于帮助学生思考、探索。本课以古代和近现代的国家统一为主线,梳理了时代环境、祖国统一对个人、对家庭的影响。作为90后的学生一代,有他们自身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和感受,要引导他们加强沟通交流,增进文化认同。)
【教学反思】
李惠军老师说:“历史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史实前提下的教化。它既是展现故事、探微求通的过程;也是格物达理、怡情励志、树魂立根、放眼瀛寰的过程。”德育与历史教学理应融为一体,在探寻具体史实、还原历史场景、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各环节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引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本节课授课内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方针提出的背景、过程、成功实践及两岸关系的展望,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比较用心之处有:第一,重视一节课历史教学的主题。在设计本课时,除了搜集大量的时事新闻、资料外,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学生普遍熟知的问题,怎样让学生有更深的体悟,怎样让学生将祖国统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反复修改后,最终选择国家的统一为线索,将本课的主题定位为时代环境、祖国统一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设计这堂课时,主要意图就是让学生自己了解、认识、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整堂课基于一个原则:学生可以做到的,就由他们来完成。
第三,重视导入和结语部分。一堂优质课,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由“历史传统”“近代被瓜分”“现代中国崛起”,层层深入也点明本课主线。结语部分引入习总书记的“不仅形式上的统一,更是心灵契合”,将祖国统一上升为文化共识、心理认同,升华全课,也引起学生更深的思考。
不足之处:第一,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较为粗糙快捷。。第二,更多强调了民族情感,淡化了武统。第三,传统风格突出,个性化设计欠缺。以后要更潜心研究新课改下课堂的探究方式,吸纳优秀的成果。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学是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方能渐入教学佳境。
PAGE
6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后
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由此可见,“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A.
社会制度不同
B.
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
经济政策不同
D.
外交权利不同
3.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其历史背景不包括(

A.近代历史的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B.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
C.大陆与台港澳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
D.大陆放弃武力,采用和平统一方针
4.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2007年7月11日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枚。下图是其中的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采用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作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D.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5.“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6.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20世纪(

A、60年代末
B、70年代初
C、70年代末
D、80年代初
7.
1958年8月23日傍晚,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声明:如果中共愿意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美国可以劝蒋军撤出金门、马祖。10月1日蒋介石明确表示没有义务遵守杜勒斯的声明,反对从金、马撤军。蒋介石此举客观上(

A.表明两党的分歧基本消失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立场
C.意欲断绝与美国的关系
D.说明国共两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8.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邓小平明确谈到统一后台湾的某些制度和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
材料二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题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材料三
香港特区立法委员会主席范徐丽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落实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不但是香港人这样认为,国际社会也是这样认为。‘一国两制’好比一棵植物,已深深扎根于香港的土地。我相信时间长了,它会长成参天大树。”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国两制”是怎样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的?
(2)结合材料归纳“一国两制”的前提、发展方向及最终目的。
(3)据材料三,为什么“一国两制”在香港能够成功落实?
10.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我们建议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以为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二
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2005年3月4日电)胡锦涛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简述这个方式的内容。
(2)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届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哪个立场?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有何历史意义?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针对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
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材料中“台湾的现实”这一信息,可直接判断出答案。
2.A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二者的区别,但最根本的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D解析:至今为止中国政府统一祖国的方针仍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因此D项说法错误。
4.A解析:根据材料中“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欢庆”等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
5.C解析:根据米字旗降落,此地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选C香港回归。
6.D解析:“三通”指通邮、通航、通商,“两制”指“一国两制”。80年代以来,“三通”
的限制逐渐放宽;“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于80年代初。
7.B解析:杜勒斯声明的实质是以蒋军撤出金门、马祖为代价,换取美军长期占据台湾的合法地位,进而制造“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因此这一声明遭到了海峡两岸的共同反对。
8.C解析:《告台湾同胞书》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
制”的成功运用;1992年底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因此,A、B、D三项皆不合题意。
9.(1)①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其中的原则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②80年代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③1982年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正式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前提: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展方向:两种制度长期不变、长期共存。
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3)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一国两制”能在香港成功落实的根本前提。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③香港广大群众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祖国,渴望香港的繁荣昌盛。
10.(1)适当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一个中国。
(3)成就:香港、澳门回归。
意义:洗雪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4)“台独”势力(岛内分裂势力)、外国(西方)反华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