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多彩的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多彩的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1-22 09: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多彩的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8年5月1日晚,在大雁塔北广场上演了一场水舞光影秀。巨型灯柱阵、多台超高清投影机和音乐喷泉交错配合,使大雁塔隐在光幕之中,美轮美奂。这是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下列关于这场光影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光的灯柱是光源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只有反射作用
D.演出过程中高清投影机可成逼真的实像
2.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竖直杆的影子
C.放大的邮票 D.拱桥的倒影
3.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的虚像 B.倒立的实像 C.正立的实像 D.正立的虚像
4.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彩色电视的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C.正在放映的投影屏幕是光源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
5.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源能射出无数条光线
B.光线就是很细的光束
C.光线是看不见的,人们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光线,用到理想模型法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常用虚线表示
6.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只呈现一个暗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7.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老花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D.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8.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中心距光斑的距离为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一定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9.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山上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枯草
B.中考期间,在深夜燃放鞭炮
C.做光学实验时,用激光手电照射同学的眼睛
D.利用穿衣镜正衣冠
10.如图所示,有一塑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

A.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
B.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
C.光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D.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所示)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12.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从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到地球表面
B.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小于3×105千米/秒
C.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太阳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3.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  )
A.是方形的 B.是圆形的
C.它是太阳的像 D.是长方形的
14.如图所示,属于凹透镜的是(  )
abcde
A.d B.c C.e D.a
15.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可能小于L B.可能等于L C.可能大于L D.一定等于L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中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们漫步在林荫小道上,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月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像在大地上撒了一地碎银…在这美好的夜晚,你可曾想到:
(1)月亮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我们看见星星闪烁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
(2)树叶的沙沙声是由于树叶的   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
(3)大地上圆形的光斑实际上是月亮的   (填“实像”或“虚像”)。
17.县城的河岸改造,花溪河岸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形成的。
18.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华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观象。拿一只空的易拉罐,在底部用钉子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然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把小孔对着窗外的景物,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景物   (正/倒)立的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有/无)关,它是根据   原理形成的。
19.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光学器件,它运用到光的   (填“直线传播”、“折射”、“反射”)原理。中间比边缘   的透镜是凸透镜,如图中的   (选填A、B、C、D);中间比边缘   的透镜是凹透镜,如图中的   (选填A、B、C、D).近视眼镜为   透镜,远视(老花)眼镜为   透镜(选填“凸”或“凹”).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此时底片在离镜头   的位置。(填“1f与2f之间”或“大于2f”或“小于1f”)

20.(1)如图所示是两位同学在放学路上看到的情景,根据该图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两位同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信息二:   。
信息三:   。
(2)有一块透镜,不知是不是凸透镜,请你设计一种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判断题(共4小题)
21.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看像点是否是实际光线的真实交会点。   。(判断对错)
22.照相机、小孔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判断对错)
2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 (判断对错)
24.照相机和显微镜的物镜利用的是凸透镜的同一个成像规律。   (判断对错)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5.百米赛跑时,发令员在起跑线打响发令枪,记时员在终点记时间,记时间有两种方法:①听声计时,②看枪发烟记时,你认为第种记时方法准确。若听声计时能提高运动员多少时间的成绩(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6.如图L表示凸透镜,M N是主光轴,O为光心,F为焦点。请运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的光路图。如果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体AB的高度为h1,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像到透镜的距离为v,请你证明像的高度h2=。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7.小华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3cm等边三角形的纸板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地面距离为1m不变,观察白纸上的光斑。小华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所示),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将右侧的卡片缓缓向左移动,观察光斑变化情况。上述过程中。
(1)可以探究光斑的形状与   的关系(选填“小孔形状”或“小孔大小”);
(2)刚开始时,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增强”、“不变”或“减弱”);
(3)当小孔足够小时,此时光斑形状是   形,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变大”、“不变”或“变小”)。

28.桌面上有一副眼镜,不知道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请你写出两种判定的具体方法。



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多彩的光》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8年5月1日晚,在大雁塔北广场上演了一场水舞光影秀。巨型灯柱阵、多台超高清投影机和音乐喷泉交错配合,使大雁塔隐在光幕之中,美轮美奂。这是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下列关于这场光影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光的灯柱是光源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只有反射作用
D.演出过程中高清投影机可成逼真的实像
【分析】(1)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A、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所以发光的灯柱是光源,故A正确;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B正确;
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只有折射作用,故C错误;
D、投影机的原理与幻灯机的原理相同,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考查的重点,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
2.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竖直杆的影子
C.放大的邮票 D.拱桥的倒影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
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题意。
B、立竿见影是影子的形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邮票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3.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的虚像 B.倒立的实像 C.正立的实像 D.正立的虚像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解答】解: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和小孔距离的大小,物体距离小孔越近成的像越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成的像是实像,是一道基础题。
4.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彩色电视的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C.正在放映的投影屏幕是光源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
【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0×108m/s,在空气中比这个速度略小,在水中是这个速度的,在玻璃中是这个速度的;
(2)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各种色光都是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
(3)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解:
A、真空中光速最大,是3.0×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3×108m/s,故A错误;
B、彩色电视的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B正确;
C、正在放映的投影屏幕尽管很亮,但它们本身不发光,这是反射其他光源的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吸收一切色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色光的三原色、光源以及物体颜色的决定,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5.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源能射出无数条光线
B.光线就是很细的光束
C.光线是看不见的,人们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光线,用到理想模型法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常用虚线表示
【分析】知道光的传播方向是确实存在,但难以分析探究,于是用一条有方向的直线表示,这种用一个抽象的“模型”来形象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方法。
【解答】解:因为光的传播方向是确实存在,为了分析探究,于是用一条有方向的实际直线表示,即光线,所以光线是看不见的,人们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用到理想模型法。故C正确,D错误。
光源是能发光的物体,所以能发光,但不是射出光线,故A错误,
光线只是表示光传播方向的一条直线,并不是很细的光束,故B错误。
故选:C。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常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有:模型法、等效替代法、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
6.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只呈现一个暗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同时凸透镜能使得光线会聚,能成像;
(2)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同时凹透镜能使得光线发散;
【解答】解:
A、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放大镜,即是凸透镜,是远视镜,故B错误;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只能呈现一个暗斑,即能使得光线发散,会在透镜后面出现一个光线较弱的区域,所以是凹透镜,即是近视镜,故C正确;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凸透镜,即是远视镜,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薄、阳光聚焦法、放大镜法、成实像的方法。这四种方法比较常用,一定要掌握。
7.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老花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D.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分析】(1)近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办法是佩戴凹透镜。
(2)远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小,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办法是佩戴凸透镜。
(3)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
(4)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可知,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改变。据此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老花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
C、凸透镜两个焦点到光心之间的距离都是焦距,故C错误;
D、据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关系可知,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来讲,经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焦距的定义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一道综合题。
8.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中心距光斑的距离为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一定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分析】太阳光可看做是平行光,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经过折射后会聚到焦点,若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或大于焦距的距离,则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都不是最小的。
【解答】解: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当光斑最小、最亮时,才是焦点,故此题中已经说明“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中心距光斑的距离为L,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L。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明确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
9.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山上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枯草
B.中考期间,在深夜燃放鞭炮
C.做光学实验时,用激光手电照射同学的眼睛
D.利用穿衣镜正衣冠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直接用光源照射人的眼睛是对眼睛有害的;
(4)平面镜的应用是:成像和改变光路。
【解答】解: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在山上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枯草是很危险的,故A错误;
B、中考期间,在深夜燃放鞭炮是噪声污染的,故该做法错误,故B错误;
C、直接用光源照射人的眼睛是对眼睛有害的,故C错误;
D、平面镜的应用是:成像和改变光路,故利用穿衣镜正衣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噪声污染、平面镜的应用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10.如图所示,有一塑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

A.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
B.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
C.光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D.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
【分析】(1)根据正方体内空气层的形状可以确定,空气层的左边和右边的石英体部分构成了两个凸透镜。
(2)当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时,根据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可以确定空气层中的光束情况。
【解答】解:(1)由于空气层的形状中央薄,边缘厚,所以其周围的石英是中央厚,边缘薄,这样空气层两边的石英就构成了两个凸透镜。
(2)当平行光无论是从左边进入还是从右边进入石英正方体,都会经过凸透镜会聚,从而在空气层中形成一个会聚光束。
综上分析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审题一定要仔细认真,由于空气层的形状和凹透镜的形状一样,此题很容易理解成是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情景,从而错选为D。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所示)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分析】(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3)数字型条码是黑白相间的图,黑色能够吸收任何颜色的色光,而白色则能够反射任何颜色的色光。
【解答】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B正确;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C正确;
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12.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从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到地球表面
B.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小于3×105千米/秒
C.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太阳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其速度是3×105千米/秒,其次是空气,再次是水,再次是玻璃。
(3)反射有两种,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这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是作用。
【解答】解:A、由于空气是不均匀的,所以从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到地球表面的过程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转,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其速度是3×105千米/秒,其次是空气,再次是水,再次是玻璃,故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小于3×105千米/秒。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太阳灶是凹面镜,故该灶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CD。
【点评】该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速的特点、反射的两种类型和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一道综合题。
13.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  )
A.是方形的 B.是圆形的
C.它是太阳的像 D.是长方形的
【分析】当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很小的孔时,就能形成物体的像,即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体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解:当太阳光通过纸上的方形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就会形成太阳的像,因此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一样,是圆形的,与孔的形状无关,故BC说法正确。
故选:B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特点,对像的特点要知道,属于基础知识。
14.如图所示,属于凹透镜的是(  )
abcde
A.d B.c C.e D.a
【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定义进行判断: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
【解答】解:如图,中间比边缘厚的是abc,中间比边缘薄的是de。
故选:AC。
【点评】判断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有多种方法:根据定义判断;根据能否成实像进行判断;根据对光线的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进行判断。
15.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可能小于L B.可能等于L C.可能大于L D.一定等于L
【分析】太阳光可看做是平行光,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经过折射后会聚到焦点,若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或大于焦距的距离,则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都不是最小的。
【解答】解:让凸透镜正对阳光,只有在焦点处得到的光斑才是最小、最亮的,在焦点之前和焦点之后光斑都不是最小。当测量的距离为L时,凸透镜的实际焦距可能大于L,也可能小于L,如下图: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明确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中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们漫步在林荫小道上,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月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像在大地上撒了一地碎银…在这美好的夜晚,你可曾想到:
(1)月亮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我们看见星星闪烁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折射 (填“反射”或“折射”)。
(2)树叶的沙沙声是由于树叶的 振动 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来的。
(3)大地上圆形的光斑实际上是月亮的 实像 (填“实像”或“虚像”)。
【分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由实际的光形成的,是实像。
【解答】解:
(1)月亮自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当星星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大气层的运动,疏密不断变化,大气层对星光折射的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星光时明时暗的闪烁;
(2)树叶的沙沙声是由于树叶的振动产生,又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3)地上的圆形光斑是由于小孔成像形成的月亮的实像。
故答案为:(1)不是;折射;(2)振动;空气;(3)实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源、光的折射现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还考查了小孔成像知识;是一道综合性题。
17.县城的河岸改造,花溪河岸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
【分析】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物体的阻挡时,形成该物体的影子;
②水面类似于平面镜,由于光的反射,形成倒影,为虚像。
【解答】解:
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的传播,所以有了树荫的形成;
②平静的水面是一个平面镜,树反射的光照到水面上,形成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光学三个重点原理,同学在学习中要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现象,会区分。
18.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华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观象。拿一只空的易拉罐,在底部用钉子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然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把小孔对着窗外的景物,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景物 倒 (正/倒)立的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无 (有/无)关,它是根据 光的直线传播 原理形成的。
【分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原理形成的,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倒立的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是由物体的形状决定的。
故答案为:倒;无;光的直线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是一道光学的基础题,难度不大。
19.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光学器件,它运用到光的 折射 (填“直线传播”、“折射”、“反射”)原理。中间比边缘 厚 的透镜是凸透镜,如图中的 AD (选填A、B、C、D);中间比边缘 薄 的透镜是凹透镜,如图中的 BC (选填A、B、C、D).近视眼镜为 凹 透镜,远视(老花)眼镜为 凸 透镜(选填“凸”或“凹”).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此时底片在离镜头 1f与2f之间 的位置。(填“1f与2f之间”或“大于2f”或“小于1f”)

【分析】(1)光从一只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光的折射;
(2)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同时凸透镜能使得光线会聚,能成像;
(3)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同时凹透镜能使得光线发散;
(4)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解: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光学器件,它运用到光的反射原理;
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所以图中的AD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用来矫正远视眼;
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所以图中的BC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用于矫正近视眼,;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的镜头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故答案为:折射;厚;AD;薄;BC;凹;凸;凸透;1f与2f之间。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透镜的原理及应用,本题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20.(1)如图所示是两位同学在放学路上看到的情景,根据该图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两位同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信息二: 女同学说“车真快”是选定了地面为参照物 。
信息三: 司机说“我没动”是选定了汽车为参照物 。
(2)有一块透镜,不知是不是凸透镜,请你设计一种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根据参照物的选择和图中人物的对话来获得合理的信息。
(2)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有四种方法: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凹透镜只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
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只能成虚像。
【解答】解:(1)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女同学说“车真快”是选定了地面为参照物。
司机说“我没动”是选定了汽车为参照物;
(2)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设计方法如下:
方法一:放大镜法:将透镜放到书上,透过透镜看到书上的字变小的是凹透镜,字变大的是凸透镜。
方法二:成实像方法:将透镜放在眼前正对前面的景物,如果看到倒立缩小的物像是凸透镜,正立的是凹透镜。
方法三:阳光聚焦的方法:把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上下移动能在地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镜;同样的操作在地面上出现暗圈的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1)女同学说“车真快”是选定了地面为参照物;司机说“我没动”是选定了汽车为参照物;
(2)见上面的解答。
【点评】此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判断和凸透镜的辨别方法的应用,是一道综合题。
四.判断题(共4小题)
21.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看像点是否是实际光线的真实交会点。 √ 。(判断对错)
【分析】(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
(2)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解答】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
①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②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
③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故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看像点是否是实际光线的真实交会点,故该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理解,关键是从定义和接收方法上,不能从字面理解,更不能想当然。具体的哪个光学元件成实像,哪个光学元件成虚像,一一记忆也是一种好方法。
22.照相机、小孔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 (判断对错)
【分析】首先明确这三种事物的成像规律,才可做出判断,哪些成实像,哪些成虚像,哪些是反射成像,哪些是折射成像。
【解答】解:①照相机成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②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③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成像,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2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 。 (判断对错)
【分析】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解答】解: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后能产生各种色彩,这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红、蓝、黄三色是颜料的三原色。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分。
24.照相机和显微镜的物镜利用的是凸透镜的同一个成像规律。 × (判断对错)
【分析】(1)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正是应用此原理;
(2)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照相机是利用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照相机和显微镜的物镜的成像原理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
【点评】知道照相机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5.百米赛跑时,发令员在起跑线打响发令枪,记时员在终点记时间,记时间有两种方法:①听声计时,②看枪发烟记时,你认为第种记时方法准确。若听声计时能提高运动员多少时间的成绩(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因此可知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应该是看到冒烟时开始计时。
【解答】解:
由于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光传播100m的时间可以忽略,
根据v=可知通过100m的距离声音所用时间:
t==≈0.29s;
答:若听声计时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0.29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是本题的关键。
26.如图L表示凸透镜,M N是主光轴,O为光心,F为焦点。请运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的光路图。如果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体AB的高度为h1,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像到透镜的距离为v,请你证明像的高度h2=。

【分析】根据“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据此做出交点即为像点,据此做出物体AB所成的像的光路图,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得出答案。
【解答】解: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两条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A的像点,然后做主光轴的垂线即可得出物体AB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由△AOB∽△A′OB′可得:
=,即=,
所以h2=.(当然本题也可以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来证明)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成像光路图的作图和物象的大小关系的证明,要注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完成凸透镜光路图的依据。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7.小华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3cm等边三角形的纸板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地面距离为1m不变,观察白纸上的光斑。小华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所示),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将右侧的卡片缓缓向左移动,观察光斑变化情况。上述过程中。
(1)可以探究光斑的形状与 小孔大小 的关系(选填“小孔形状”或“小孔大小”);
(2)刚开始时,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变小 (“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不变 (“增强”、“不变”或“减弱”);
(3)当小孔足够小时,此时光斑形状是 圆 形,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不变 (“变大”、“不变”或“变小”)。

【分析】(1)据“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所示),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将右侧的卡片缓缓向左移动,观察光斑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该实验的目的。
(2)小孔较大时,因为太阳光是平行光,开始时孔较大,所以形成的是和孔面积大小相等的光斑,而且亮度与孔大小无关。
(3)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大小和形状无关,它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小孔透过的光线越多,成的像越亮,否则越暗。
【解答】解:(1)据“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所示),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将右侧的卡片缓缓向左移动,观察光斑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光斑的形状与小孔大小的关系。
(2)因为太阳光是平行光,开始时孔较大,所以形成的是和孔面积大小相等的光斑,故刚开始时,白纸上光斑大小将变小,而且亮度与孔大小无关,光斑亮度不变。
(3)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来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此时光斑形状是圆形,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不变,光斑亮度减弱。
故答案为:(1)小孔大小;(2)变小;不变;(3)圆;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知道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大小和形状无关,它取决于物体的形状。
28.桌面上有一副眼镜,不知道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请你写出两种判定的具体方法。
【分析】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根据阳光聚焦法、放大镜法、成实像的方法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
阳光聚焦法:把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能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是凸透镜,地面上有暗圈的是凹透镜。
放大镜法:透镜放在课本的文字上,透镜逐渐远离课本上的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成实像的方法:在教室里,在窗户和窗户对面是墙之间,透镜靠近墙,能在墙上成窗户倒立的实像的是凸透镜,不能成像的是凹透镜。
【解答】答:(1)阳光聚焦法:把眼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眼镜,能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是老花镜,地面上有暗圈的是近视眼镜。
(2)放大镜法:眼镜放在课本的文字上,眼镜逐渐远离课本上的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老花镜,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近视眼镜。
(3)成实像的方法:在教室里,在窗户和窗户对面是墙之间,眼镜靠近墙,能在墙上成窗户倒立的实像的是老花镜,不能成像的是近视眼镜。
【点评】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薄、阳光聚焦法、放大镜法、成实像的方法。这四种方法比较常用,一定要掌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