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沪科新版九上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沪科新版九上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1-21 21:4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沪科新版九上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通常情况,下列物质属于液体的是(  )
A.酒精 B.冰 C.氧气 D.玻璃
2.下列与中学生有关的物理量最贴近实际的是(  )
A.体测用的跳绳长度约为50cm
B.跑1000m的速度约为15m/s
C.学生正常体温约为37℃
D.测试专用实心球的质量约为50g
3.一只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为4℃,在沸水中温度为94℃,放在某温水中的温度为22℃,温水的实际温度为(  )
A.22℃ B.24.4℃ C.20℃ D.26℃
4.一只自制温度计有81根均匀刻线,若把它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下降到第11根刻线,当把它插入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升高到第61根刻线。现选用摄氏温标,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5℃~110℃ B.﹣18℃~138℃ C.﹣20℃~140℃ D.﹣22℃~142℃
5.关于医用水银温度计的使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B.消毒时,放在沸水中煮
C.用医用酒精擦拭来消毒 D.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6.体温计的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高,主要原因是(  )
A.体温计的量程小
B.玻璃管的内径很细,其容积比下端玻璃泡小得多
C.玻璃管内径有一处弯曲且特别细
D.玻璃泡的一边凸起,有放大作用
7.某新护士由于忙碌忽略了体温计的正确使用,她用新的水银体温计先为甲病人测体温,示数为39.2℃;接着直接为病人乙测体温,示数仍是39.2℃;然后马上为病人丙测体温,这时示数为40.2℃.这三位病人中,体温显示准确的是(  )
A.只有甲 B.甲、乙、丙 C.只有乙 D.甲和丙
8.热总是从温度离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问就没有热传递。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冰和水的质量都没有变化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9.下列物体之间都能“粘”在一起,其中是由物态变化引起的是(  )
A.经过挤压的铅块粘在一起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粘住泡沫小球
C.两块条形磁铁靠近粘在一起
D. 用湿纸巾粘住冷冻室内的虾
10.寒冬,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冷却液,这是因为(  )
A.凝固点较低 B.沸点较高 C.吸热性好 D.燃烧性好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零摄氏度的冰熔化成零摄氏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  )
A.冰块中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小
B.冰块中水分子间的势能较小
C.冰块中水分子的动能较小
D.冰块中水分子的热运动活动空间较大
12.下列记录的数据与实际不符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6.5℃
B.教室门的高度约是2m
C.中学生正常的步速是5m/s
D.一个正常中学生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1s
1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B.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左移动
C.若液柱向右移动,则说明温度升高了
D.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将弯管做细一点的方法
14.关于如图所示的图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为11℃
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会冒“白汽”,这是升华现象
D.小明游泳池里出来会感觉冷,这是蒸发吸热
15.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B.可以把体温计放入沸水中进行消毒
C.使用体温计前需用力向下甩动,把水银甩下去,一般温度计不能甩动
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度数,一般温度计也能离开被测物体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如图所示是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分子排布示意图,其中甲对应的是   态,丙对应对应的是   。

17.在室内放一敞口的酒精容器,容器内酒精的温度与室温相比要   一些,这是因为   。0℃的水和0℃冰的冷热程度是   的(填相同,不相同).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是因为   。
18.在摄氏温标中,规定了通常情况下   的温度为0℃.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前,应注意观察所用温度计的   和   。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   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如图所示,该温度计此时的读数是   ℃。

19.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是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39 ﹣117 ﹣95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20.如图1所示,两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依次是   、   、图2体温计的液柱示数是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

四.判断题(共3小题)
2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判断对错)
2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判断对错)
23.只要达到液体的沸点液体就能一直沸腾   。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4.实验室一个有刻度的温度计,共70格刻度,将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停在了第5格的位置,而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停在了第55格的位置。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该温度计的量程是多少?
(3)将这个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示数稳定在第32格的位置,求这杯热水的温度是多少?
25.一支水银温度计连水银泡总长10厘米,最大刻度A处离顶部2厘米。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B处,B离顶部6.2厘米,如图所示。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此温度的最大刻度值是   ℃,表示人体正常体温(37℃)的刻度值位置距顶部   厘米。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6.如图所示,是同一物质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物质在丙图时处于   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若将底面磨平的2个丙图物质紧压在一起时,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再把它们分开,这说明分子之间有   ;若很远就能闻到丙图物质的香味,这种现象叫   。

27.过去500年地表年平均温度变化如下表所示:
年份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地表年平均温度/℃ 12.8 12.9 13.0 13.2 13.5 13.9
若仅根据表中数据显示的地表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预测2100年地表的年平均温度约为   ℃。



2018年沪科新版九上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通常情况,下列物质属于液体的是(  )
A.酒精 B.冰 C.氧气 D.玻璃
【分析】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最大,但小于液态;
液态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密度较大;
气态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最小,且容易被压缩。
【解答】解:酒精是液体,冰和玻璃是固体,氧气是气体。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认识,属于基础性的考查。
2.下列与中学生有关的物理量最贴近实际的是(  )
A.体测用的跳绳长度约为50cm
B.跑1000m的速度约为15m/s
C.学生正常体温约为37℃
D.测试专用实心球的质量约为50g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体测用的跳绳长度约为2m左右;故A错误;
B、跑1000m的速度约5m/s左右,达不到15m/s;故B错误;
C、学生正常体温约为37℃左右;故C正确;
D、测试专用实心球的质量约2kg;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3.一只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为4℃,在沸水中温度为94℃,放在某温水中的温度为22℃,温水的实际温度为(  )
A.22℃ B.24.4℃ C.20℃ D.26℃
【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
(2)题目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1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4℃,中间是90个小格,首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3)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2℃时,距离4℃有18个小格,求出18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4℃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液体的实际温度。
【解答】解:
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2℃时,液体的实际温度℃×(22﹣4)+0℃=20℃,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一小格表示的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相对于0℃上升了多少格,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
4.一只自制温度计有81根均匀刻线,若把它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下降到第11根刻线,当把它插入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升高到第61根刻线。现选用摄氏温标,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5℃~110℃ B.﹣18℃~138℃ C.﹣20℃~140℃ D.﹣22℃~142℃
【分析】首先明确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然后结合题中自制温度计沸水和冰水混合物对应的格数,就可求出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再根据总格数求出自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解答】解: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2℃;
由于该温度计第11根刻线下面有10根刻线,故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2℃×10)=﹣20℃;同理,第61根刻线上面还有20根线,即最上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2℃×20=14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4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5.关于医用水银温度计的使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B.消毒时,放在沸水中煮
C.用医用酒精擦拭来消毒 D.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分析】根据医用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来分析四个选项,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放在在沸水中煮,超过体温计的量程,用医用酒精擦拭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
【解答】解:
A、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也可以不离开人体读数。此选项正确;
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水的沸点是100℃,不能放在沸水中煮。此选项错误;
C、用医用酒精擦拭既方便有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此选项正确;
D、体温计下端有一个很细的缩口,使用前要用力的甩一下。此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计的有关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6.体温计的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高,主要原因是(  )
A.体温计的量程小
B.玻璃管的内径很细,其容积比下端玻璃泡小得多
C.玻璃管内径有一处弯曲且特别细
D.玻璃泡的一边凸起,有放大作用
【分析】体温计比常用的温度计测量精度高,即分度值小,只有0.1℃;而常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可以从体温计的构造上进行分析。
【解答】解:
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相比,前者内径很细,而下端的玻璃泡则很大,使得有微小的温度变化,即吸引很少的热量,管中水银上升的高度会非常明显,所以可以测量的更为精密,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通过分析体温计的构造解释其测量精度高的原因,关键是找出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构造上的差异。
7.某新护士由于忙碌忽略了体温计的正确使用,她用新的水银体温计先为甲病人测体温,示数为39.2℃;接着直接为病人乙测体温,示数仍是39.2℃;然后马上为病人丙测体温,这时示数为40.2℃.这三位病人中,体温显示准确的是(  )
A.只有甲 B.甲、乙、丙 C.只有乙 D.甲和丙
【分析】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解: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用已经甩过的温度计先为甲病人测体温,读得数据为39.2℃,测量是准确的;
没有甩的体温计原来的读数是39.2℃,直接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若病人的体温高于39.2℃,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9.2℃,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2℃,所以这三位病人中,体温显示准确的是甲和丙,体温记录不一定准确的是乙,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注意:使用体温计之前别忘了“甩一下”,是一道基础题。
8.热总是从温度离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问就没有热传递。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冰和水的质量都没有变化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解答】解:
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因为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不能熔化;水因不能放出热量不能凝固;所以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热传递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9.下列物体之间都能“粘”在一起,其中是由物态变化引起的是(  )
A.经过挤压的铅块粘在一起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粘住泡沫小球
C.两块条形磁铁靠近粘在一起
D. 用湿纸巾粘住冷冻室内的虾
【分析】(1)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2)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变化过程是凝固。
【解答】解:
A、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削干净,紧压后它们“粘”在一起很难被拉开,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A不符合题意;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粘住泡沫小球,这是因为带电的玻璃棒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故B不符合题意;
C、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两块磁铁靠近能“粘”在一起﹣﹣因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湿纸巾粘住冷冻室内的虾,是湿纸巾上的水遇到温度较低的虾放热发生了凝固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子作用力、的带电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凝固现象,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10.寒冬,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冷却液,这是因为(  )
A.凝固点较低 B.沸点较高 C.吸热性好 D.燃烧性好
【分析】水的凝固点是0℃,水作汽车冷却液时,气温降到0℃时,再放出热量,水不断凝固,水不能流动,不能起到冷却的作用。
从水的凝固点的影响因素考虑。
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压强、杂质有关,在液体的种类和杂质一定时,压强越大,凝固点越高。在液体的种类和压强一定时,有杂质时,液体的凝固点降低。
【解答】解:A、水和酒精混合降低了水的凝固点,使汽车冷却液不凝固,起到冷却的作用。符合题意。
B、水和酒精混合降低了水的沸点。不符合题意。
C、水和酒精混合后,混合物比热比水的比热小,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少。不符合题意。
D、在水中添加酒精,酒精不是为了燃烧的,跟燃烧性能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汽车的冷却液用水,是因为水的比热大。
水中加酒精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凝固。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零摄氏度的冰熔化成零摄氏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  )
A.冰块中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小
B.冰块中水分子间的势能较小
C.冰块中水分子的动能较小
D.冰块中水分子的热运动活动空间较大
【分析】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即其大小与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情况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②冰熔化成水时,密度变大,体积减小。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解答】解:零摄氏度的冰熔化成零摄氏度的水,
A、因密度变大,体积减小。水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所以冰块中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故A错;
B、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增加分子间的势能,所以冰和水相比较,冰块的分子间的势能较小,故B正确;
C、零摄氏度的冰和零摄氏度的水的质量相同、温度相同,所以分子的动能相同,故C错;
D、零摄氏度的水体积较小,水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所以冰和水相比较,冰块中分子的热运动活动空间较大,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在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内能增加;知道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增加分子间的势能,温度是表示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
12.下列记录的数据与实际不符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6.5℃
B.教室门的高度约是2m
C.中学生正常的步速是5m/s
D.一个正常中学生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1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符合实际;
B、教室门的高度比成年人高越小,约在2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人在平静状态下,1min呼吸的次数在18次左右,呼吸一次的时间在3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D。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1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B.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左移动
C.若液柱向右移动,则说明温度升高了
D.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将弯管做细一点的方法
【分析】(1)气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气体温度计,主要是考瓶内的空气来感受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空气就会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瓶内气体压强变大,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向左运动,从而显示出示数;
(3)为了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把温度计的管径做得细一些。液体膨胀体积变化一定的情况下,管径越细,截面积越小,那么高(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了。
【解答】解:
A、气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规律来测量温度的,故A错误;
B、当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增大,所以液柱将向左移动,故B正确;
C、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就会向左运动,故液柱向右移动,说明温度降低,故C错误;
D、细弯管再细一点,瓶子再大些且气体再多些,弯管内的液体尽可能少些等都可以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此题属于创新题型,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制作了一个气体温度计,让同学们进一步完成制作并说明原理,是中考的一个方向。
14.关于如图所示的图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为11℃
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会冒“白汽”,这是升华现象
D.小明游泳池里出来会感觉冷,这是蒸发吸热
【分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2)将图象表示的物理过程与晶体熔化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即可得到答案;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4)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吸热。
【解答】解:
A、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下,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11℃,故A错误;
B、海波是一种晶体,而图象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B错误;
C、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雪糕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小明从游泳池里出来会感觉冷,这是因为身体上水发生蒸发现象,蒸发吸热,故D正确。
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温度计的读数,物态变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有意义!
15.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B.可以把体温计放入沸水中进行消毒
C.使用体温计前需用力向下甩动,把水银甩下去,一般温度计不能甩动
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度数,一般温度计也能离开被测物体
【分析】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有三个:一是量程不同,由于体温计是测量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35℃~42℃;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的分度值是0.1℃;三是它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须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解答】解:
A、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故A正确;
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水的沸点是100℃,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故B错误;
C、体温计有缩口,使用之前要先甩动,一般温度计不需要,故C正确;
D、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一般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如图所示是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分子排布示意图,其中甲对应的是 固 态,丙对应对应的是 气态 。

【分析】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规则,就像排好队站立的学生,如图甲,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
液体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如图乙,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的约束,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如图丙,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
【解答】解:
甲图分子间排列有规律,结合紧密,为固体状态,即固态。
乙图,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丙图,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想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
故答案为:固;气态;
【点评】本题考查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分子间作用力,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17.在室内放一敞口的酒精容器,容器内酒精的温度与室温相比要 低 一些,这是因为 酒精蒸发吸热 。0℃的水和0℃冰的冷热程度是 相同 的(填相同,不相同).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是因为 冰熔化成水时吸热 。
【分析】(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从周围物质吸收热量;
(2)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解答】解:(1)敞口的酒精容器,由于酒精的蒸发吸热,导致酒精的温度比室温要低;
(2)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的水和0℃冰温度都是0℃,它们的冷热程度是相同的,冰摸起来冷,是因为冰熔化成水要从人的手上吸热造成的。
故答案为:低、酒精蒸发吸热、相同、冰熔化成水时吸热。
【点评】本题中第二种情况容易出错,注意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例如冬天室外门把手摸起来比门凉,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把热量导走了。
18.在摄氏温标中,规定了通常情况下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为0℃.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前,应注意观察所用温度计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 玻璃泡 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如图所示,该温度计此时的读数是 ﹣4 ℃。

【分析】(1)摄氏温度的规定: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温度是100℃;
(2)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3)温度计的示数在量程的范围内,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
【解答】解:
在摄氏温标的规定中,规定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之前,应注意观察所用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特性,而它的主要液体都装在玻璃泡内,所以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一定要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由图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4℃。
故答案为:冰水混合物;量程;分度值;玻璃泡;﹣4。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摄氏温度的高度和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方法,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19.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是不能选 酒精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酒精 做测温物质。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39 ﹣117 ﹣95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分析】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不能高于液体的沸点,也不能低于液体的凝固点,然后根据表格数据做出解答。
【解答】解:
实验室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萘的熔点是80.5℃,因此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因为固态甲苯的熔点为﹣95℃;固态甲苯的温度在﹣95℃以下,而水银、酒精的熔点分别为﹣39℃、﹣117℃,所以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酒精;酒精。
【点评】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温度计的原理及不同物质之间熔点和沸点高低的比较,比较简单。
20.如图1所示,两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依次是 36.9℃ 、 ﹣8℃ 、图2体温计的液柱示数是 37.6℃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分析】(1)首先确定零刻度,然后根据液柱是远离还是靠近零刻度,判断是零上还是零下。再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读数时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2)常用的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解答】解:
由图1左图可知,此温度计为体温计,分度值是0.1℃,示数为36℃+9×0.1℃=36.9℃;
右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示数为﹣8℃;
图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示数为37℃+6×0.1℃=37.6℃;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故答案为:36.9℃;﹣8℃;37.6℃;热胀冷缩。
【点评】对于不完整的温度计的读数很容易出现错误,读数步骤如下:找零刻度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四.判断题(共3小题)
2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 (判断对错)
【分析】凝固是一个放热降温的过程,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图象中同样有一段是呈水平的
【解答】解:晶体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能够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晶体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2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对 (判断对错)
【分析】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解答】解: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这是二者的最大区别。晶体在熔点温度下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则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变化。
故答案为:对。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晶体与非晶体基本概念的了解,知道二者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熔点便可解答,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23.只要达到液体的沸点液体就能一直沸腾 × 。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加热。
【解答】解: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加热,故液体达到沸点不一定能沸腾,故此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沸腾的条件,是一道基础题。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4.实验室一个有刻度的温度计,共70格刻度,将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停在了第5格的位置,而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停在了第55格的位置。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该温度计的量程是多少?
(3)将这个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示数稳定在第32格的位置,求这杯热水的温度是多少?
【分析】(1)(2)首先明确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然后结合题中自制温度计沸水和冰水混合物对应的格数,就可求出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再根据总格数求出自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3)用它来测得热水的温度为34℃时,示数稳定在第32格的位置,求出32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减去温度计显示为5格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液体的实际温度。
【解答】解:
(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2℃;
(2)该温度计最下面的0刻度对应的温度是:0℃﹣2℃×(5﹣0)=﹣10℃;最上面的70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2℃×(70﹣55)=13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10℃~130℃;
(3)用它测量热水的温度时,示数稳定在第32格的位置,热水的实际温度:2℃×(32﹣5)=54℃。
故答案是: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
(2)该温度计的量程为﹣10℃~130℃;
(3)将这个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示数稳定在第32格的位置,这杯热水的温度为54℃。
【点评】该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了摄氏温度的规定及根据规定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一支水银温度计连水银泡总长10厘米,最大刻度A处离顶部2厘米。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B处,B离顶部6.2厘米,如图所示。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此温度的最大刻度值是 42 ℃,表示人体正常体温(37℃)的刻度值位置距顶部 5 厘米。

【分析】(1)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B处,表示B处代表35℃;B离顶部6.2厘米,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可以得到,温度升高5℃时,液柱升高3cm,即1cm代表的温度,再根据A处距离B处的距离,可以求出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再以B处的35℃为起点,求出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
【解答】解:
(1)B处代表35℃,B离顶部6.2厘米,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可以得到,温度升高5℃时,液柱升高3cm,即1cm代表的温度是℃;而A处B处的距离为6.2cm﹣2cm=4.2cm,则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35℃+4.2×℃=42℃;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再以B处的35℃为起点,求出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6.2cm﹣=5cm。
故答案为:42;5。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求出1cm所代表的温度值,再根据离起点的距离来进行相关的计算即可,难度较大,希望同学们认真计算。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6.如图所示,是同一物质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物质在丙图时处于 固体 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 放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若将底面磨平的2个丙图物质紧压在一起时,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再把它们分开,这说明分子之间有 引力 ;若很远就能闻到丙图物质的香味,这种现象叫 扩散 。

【分析】(1)①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②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但有一定的体积;
③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易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2)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运动的,扩散现象就表明了分子的运动情况,且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即斥力和引力;
【解答】解:分析这三个图可见:甲图分子排列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图分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图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
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也就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凝华过程放热。
若将底面磨平的2个丙图物质紧压在一起时,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再把它们分开,这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若很远就能闻到丙图物质的香味,这种现象叫扩散。
故答案为:固体;凝华;放热;引力;扩散。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结构模型的识别以及物态变化的掌握,同时也检测了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27.过去500年地表年平均温度变化如下表所示:
年份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地表年平均温度/℃ 12.8 12.9 13.0 13.2 13.5 13.9
若仅根据表中数据显示的地表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预测2100年地表的年平均温度约为 14.4 ℃。
【分析】计算每经过一百年温度变化情况,据此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
【解答】解:从1500年到1600年,地表温度升高的量为12.9℃﹣12.8℃=0.1℃;
从1600年到1700年,地表温度升高的量为13.0℃﹣12.9℃=0.1℃;
从1700年到1800年,地表温度升高的量为13.2℃﹣13.0℃=0.2℃;
从1800年到1900年,地表温度升高的量为13.5﹣13.2℃=0.3℃;
从1900年到2000年,地表温度升高的量为13.9℃﹣13.5℃=0.4℃;
由以上数据可知:仅几百年是每过一百年地表温度在原升高量的基础上再升高0.1℃,
则2100年预测的地表年平均温度约为13.9℃+0.4℃+0.1℃=14.4℃。
故答案为:14.4℃。
【点评】本题通过考查预测2100年地表的年平均温度,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形成坚定的保护环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