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历史下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1 22: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重要成果。
2.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目标。
3.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学习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习难点:经济体制改革。
一、自主学习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 。改革先从 开始。
(2)1978年,安徽 农民实行分田 ,自负盈亏。这种建立 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3)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 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随着农业生产向 、 、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经济体制的改革
(1)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 。1984年10月,中共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改革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经济,发展为以 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实行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 制,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 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经济体制是同 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起基础性作用。
二、合作学习
1.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有过哪些调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三、复习巩固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 分田包产到户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航程,指的是( )
A.四川省广汉市向阳乡 B.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C.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D.广东省深圳市
3. 1979年,我国农村地区有这样一副春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春联说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B.农民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非常喜悦
D.乡镇企业使广大农民的收入提高
4. 1992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新局面是( )
①建立企业员工工会组织 ②首次实行政企分开 ③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④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 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机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 在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行乡镇管理体制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多种经济成分并举
7.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 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能力提升
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化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活到十八岁。”——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当时农村怎样的生产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村中的一系列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