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老王》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初一
提供者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在内容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切入点和关键点阅读散文。一是要在特定的背景中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对温暖亲情需要;二是要理解作者杨绛内心的“愧怍”,分析作者与老王的隔膜中理解知识分子反思自我的可贵,人与人之间人道主义和精神平等之可贵。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把握概括主要事件、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作者质朴语言中独具匠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速读、概读、品读、比较阅读等方法探究、品味事件及人物的描述,并理解其情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老王和作者的“隔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探究细节描写,把握老王人物形象及作者“愧怍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特定时代的人物个性与命运的关注,分析二者的“隔膜”及作者“愧怍”的内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得知,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写人叙事的较感兴趣,有较积极的表现欲,愿意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记叙文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了解,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锻炼提高,且阅历较浅,思想活跃、好冲动、有叛逆性,像本文中老王这样的社会弱者,许多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关心,再加上本文特有的社会背景,深刻的思想意义,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学情及其认知规律,本课教学主要以关键语句、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分析细节描写悟读人物内心——解读“我”和老王之间的距离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阅读写人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良好的语感。各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本课采用默读、速读、概读初步了解人物,重点品读、细节细读、品读语言等理解文本内涵;
2.为了更好地贯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互动性阅读、研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文本,借此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文本价值观的碰撞,实现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并生成自己新的情感体验。
(三)处理教学难点:
作者既然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何又心怀愧怍?因此,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通过“情”的感悟来学会“爱”。同时,在品味中领悟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本课教学主要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同时,以简要的板书提示学生。
(二)在教授前,会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主要做到以下两点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文中的以下生字词:
伛(yǔ) 荒僻(pì)攥(zuàn ) 塌败( tā )取缔( dì )
骷髅(kū lóu ) 滞笨(zhì)愧怍(zuò )惶恐(huáng)
2.借助图书或网络资源了解杨绛。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悬念导入
本文是一篇些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在已73岁高领的作家杨绛眼中, “老王”是谁?与作者什么关系?为何想起他来?
教师提问,“我”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设置二者关系悬念。
学生感知文体特征, 思考作者写作原因。
设计意图: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文意:抓住关键语句、词语快速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从文末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惭愧)这句话,是我们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一句话,三个问题展开学习:
1. “不幸者”指谁?(老王)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不幸?
2. “幸运者”指谁?(“我”)哪些地方体现了幸运?
3. “愧怍”何意?为什么会愧怍?
课件展示三个问题,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学习目的,提供方法指导。
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初步感知文章结构与大致内容。通过阅读,交流自己对文章线索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识老王是一个既“善”有“苦”的人,锻炼学生概括内容要点,增强知识点的筛选能力。
资源准备: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三)“不幸的人”如何不幸?——研读不幸的老王
1.速读课文,初识老王:
(1)老王物质生活的“不幸”
(2)精神的“不幸”
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
[PPT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2.再读课文,再识老王:
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5-23自然段,找一找,
(1)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3)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写的最详细)
3.品读细节,领悟老王 :
例如:用了五个“直”
三个“直僵僵”
两个“直着脚”
[PPT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学法指导:速度课文,找关键字词。
指导朗读:“只”字重读。
提问:课文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哪些事儿?从这样事中我们能读出怎样的老王?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请同学快速自读课文1---4段,了解老王的基本情况。
学生朗读带“只”字的句子。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探讨具体事件及对老王形神兼备的描写的重点句子、词语,感知“老王”形象。找出相关句子、在相关基本情况旁用表中的词语作批注。可圈点、可旁批。思考:我们能读出怎样的“老王”呢?感悟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老王形象。
设计意图: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一是锻炼学生最简易的梳理文章中人物信息的方法;二是大致了解老王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筛选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品读作者沉定简洁的语言;领悟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情感动力;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四)“幸运的人”真的幸运吗?——品读“我”及家人的善良
1. “我”真的幸运吗?
[PPT展示]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2. 对比阅读:在特定的背景里, “我”和其他人对老王的态度
(1)辨析一:三个事件中老王的明明是善良而“老实”的,可文中提及“有人说”“不老实”,是否矛盾?
(2)辨析二:你怎么看待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中的“闲话”与“有人说”的“闲话”?
(3)找出文中“我”及“我们”一家对老王给予的帮助。
教师过渡引导: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我们除了理解老王,更要理解作者杨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后,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读人物的善良。
教师提示过渡:作者对老王充满了同情,也做了许多的事来帮助他,为什么要觉得愧怍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阅读探讨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浏览拓展知识,理解课文主旨,把握难点,分析愧怍的原因。
课件展示杨绛的简介及文革中背景简介的图片。
设计意图:一是再读课文细节,与文本对话学习语言;二是理清人物情感,把书读薄;三是感受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详略有致的艺术手法。学生就体认到的文化成分,调集以往的文化储备来观审,并与作者“交流”,也就是品味作者心灵世界的过程。
(五)“幸者”与“不幸者”的隔膜——悟读杨绛的“愧怍”
1.结合全文,在作者“我”的心中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PPT展示]
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一个不幸的值得同情的人
······
2. 品析探究:作者夫妇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到底有何区别呢?
(1)原文中“我”与老李的对话中得知老王去世了,“我也不懂,没多问。”“我”没多问什么?为什么“没多问”?
(2)“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3)“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这一点作者在当时有没有体会到?多年过去了,我明白了什么?
[PPT展示]
“我们”一家对老王尊重、同情与施与,是知识分子的修养所致、与老王对“我们”的尊重、同情和报答的至真至纯有所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着精神上的不平等和隔膜。
3.对比探究:她发现与老王相比,自己的善良是不如老王那么纯净的。于是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可据有关资料显示,这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大家想一想,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多吃多占”改为“幸运”呢?
[PPT展示]
表达更严谨,内涵也更丰富。强调了“愧疚”感主要是着眼于精神,而不是物质。它表现了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也表现了作者精神的反思过程。这很值得我们尊敬。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当时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愧怍”的原因。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重新回到文本解读 “我”和老王相处的片段中,寻找这种“距离感”和‘‘熟悉的陌生感”。
齐读、自读课文最后一段话,找找原因。综合理解、评价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学生边读边思考,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习更好理解作者在写作语言中的匠心,并对理解文意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关注身边像老王一样的弱者,用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他们的生存状况。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通过播放带有音乐的图片展示及视频进行拓展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培养学生课外都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与品质。
通过课件展示要探讨的内容,突出重点,学生自由谈。
播放一组带有音乐的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图片及与文本相关的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2.读一读杨绛的其他作品,体会杨绛作品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对温暖亲情需要。以此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
(附)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 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不幸——老王苦、善人 心地善良、忠厚老实 精神平等、人道主义
幸运——杨绛——?愧怍?(渐渐明白)?
设计意图:这个板书设计既概括了课堂教学步骤,又概括人物特点,清晰准确。教师据此上课思路清晰,学据此重点突出。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小组合作评价
(二)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
1.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及时认清自己身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2.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3.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对学生总体活动统计,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的学习效率及教师的课堂效率。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在以上定量评价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定性评价和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意见等等。
八、帮助和总结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捕捉信息能力。布置几个与文本情感、结构及内容相关的问题,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通过学生的阅读,交流自己对文章线索、主题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讨,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学生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二)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当时文章的写作背景。对于特定时代和背景的文章要进行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对其要进行简介并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
(三)初读——再读——细读,反复朗读文本,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力图通过学生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在对课文进行概括、对比、赏析等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善良,体察不幸,理解他人,并获得如何在作文中描画普通人生活的启示。文本语言的品读,特别是杨绛在描述老王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要对其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