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 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学会运用历史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
3. 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等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有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中涉及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
一、自主学习
1. 从繁荣到危机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 依然存在。
(2)大量资金涌入 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普通群众也怀着发财的梦想,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 活动。
(3) 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爆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 世界。
(4)从1929年到 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2. 罗斯福新政
(1)1933年3月, 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 ”,采用国家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通过《 》,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 权益。
(3)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 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 。
二、合作探究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2.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
三、知识应用——导练?
1. 有学者称:20世纪最大的反危机经典案例“罗斯福新政”表明,任何危机中都可能孕育着新的“机遇”。罗斯福新政的“机遇”是( )
A. 遏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 颠覆了资本主义制度 D. 铲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2. 1929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爆发后,很快波及英国、法国、丹麦、荷兰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乃至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经济恐慌的泥沼,从而演化成为世界性经济危机。上述材料反映出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
A.波及范围广 B.地区差异大
C.持续时间长 D.破坏性大
3.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
A. 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 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 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4. 1933年,罗斯福总统收到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来信:“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罗斯福“明智试验”在工业方面通过的法律是( )
A.《国家工业复兴法》 B.《紧急银行法案》
C.《农业调整法》 D.《社会保障法》
5. 股票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2015 年的中国股市更是吸引了全球人的关注。当20世纪30年代大“大动荡”的危机来临时,关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推行“杜鲁门主义” B. 实施“罗斯福新政”
C. 建设信息高这公路 D. 推行“马歇尔计划”
6. 罗斯福上台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新政。在上任后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国会与他高度配合,一口气制定了15项重大立法,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上述措施体现了“新政”突出的特点是( )
A.整顿银行 B.国家干预经济
C.发展对外贸易 D.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7.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说:“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正确的是( )
①使美国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
②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③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
④使联邦政府的权利得到了加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四、综合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一位身残志坚的智者……他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他以压倒优势胜出。……他目光远大,讲求实际,勇于创新。他以必胜的心态推出了全方位的改革措施,把美国从危机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某总统就职演说
(1)材料一中的美国总统是谁? 他就职前美国遇到了什么情况?
(2)这位总统“奉命于危难之际”,依据材料二说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影响。
(3)他上台后,推行新政,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针对“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他的新政产生了什么积极效果?同时又有什么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