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菊和莲说课槁 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菊和莲说课槁 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2 08: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菊和莲说课槁
以白话为桥 扣文言之门——《菊和莲》说课稿
一、 解读教材。
1、 说教材。
这一课由两则文言文和相对应的译文构成。第一则文言文《菊》,从香味、形状、颜色、品性四方面来介绍菊花的特点;第二篇《莲》,把莲的各部分的名称及用途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两则文言文都是状物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基础。
2、说课时安排:二课时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
2、读懂第一则文言文《菊》,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本性。
3、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A、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B、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本节课我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理解主要内容,领会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学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说教学方法。
1、注重诵读,让学生整体把握文言文的节奏。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只有在诵读中才能体验文言文的精妙之处。所以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的方法,在反复的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心领神会。
2、整体感悟和循序渐进深入理解相结合。
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了解菊花的味香、形奇、色多的物性;再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菊花“百花零落,惟菊独盛”的秉性;最后揭示其蕴含的人文性。
3、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课堂讨论中都能积极参与,避免课堂上“优生霸语权”和学困生“失语”现象。
4、指导学会与引导会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译、读、思、品、背。
4、拓展延伸法。
课后我会让学生在搜集几则短小的文言文读一读。
(二)说学生的学法。
1、以“自主、探究、合作”和“以读悟文”的学习方法贯穿整节课。
2、用写批注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给文言文批注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所以,教给学生批注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读写结合法。我让学生仿照《菊》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三、说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菊花”的诗句、资料。
2、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块小白板,每名学生黑色、红色记号笔各一支。
3、相关课件。
4、每名学生一张检测单。
四、说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菊和莲》。(教师板书)
2、学生齐读课题。
环节二:交流课前预习。
1、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后,我会顺势简单地介绍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2、说说自己在预习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我预设学生会汇报自己通过译文知道了“其”指的是菊花,译做作有的;“或”的意思是“有的”;“赭”的意思是红可褐色;“既”的意思是“已经”;“惟”的意思是只有。
学生可能不懂这则文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学习文言文?等
环节三:初读古文,比较读法,读准读顺。
1、出示第一个“学路建议”,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把古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三分钟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把古文的字音读准、断句都正确、课文读流利。
3、出示宋代诗人朱熹的一句名言“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这则文言文从哪几方面描写菊花的?(板书:味香、形奇、色多、性耐寒)
环节四:再读古文,借助课件,理解感悟古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1、出示第二个“学路建议”。
2、 五分钟后,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1)学习前半部分描写菊花“味香、形奇、色多”的句子。
A、学习“其瓣如丝、 如爪”部分。
先请分享菊花形奇这部分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菊花的,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再让学生欣赏菊花形奇的图片感受比喻的表达效果;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句。
(2)学习“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方法与前面相似。我同样也准备了一组菊花颜色各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列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
(3) 学习菊花“性耐寒,严霜即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这部分。(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
a、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赞美菊花“不畏严寒、凌霜傲放”的感情。
(我会采用个别读、评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读来悟文) b、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菊花的秉性,我又拓展了两句歌颂菊花耐寒的诗句。 c、请学生分享一下课前搜集的描写菊花的诗句。
d、师生再一次感情朗读这一句。
e、问:为什么作者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菊花前三个特点呢?是否多余?
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课文最后一句说“百花零落,惟菊独盛”,突出一个“盛”字,而前三句都是描写菊花盛开时的景象。(教师板书: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环节五:条理清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这篇短文语言简洁,只有43个字,清楚而有条理,是易记易背的好文章。
环节六:读写结合。
1、我让学生在作业单上仿照《菊》的写作方法,描写你喜欢的一种花。
2、写好后贴在大白板上,全班学生交流欣赏,并给认为写得好的作品标一颗星。
3、 我会选出一篇评星最多的作品,用投影仪全班展示、交流。
环节七:布置课外作业。
出示课后自选学习内容。
五、说预期教学效果。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读悟文”的学习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学生学习内容的量度是饱和的。
整节课学生整体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菊花性耐寒、不畏严寒、凌霜傲放的品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仿写了课文。
(二)学生感悟文章有一定的深度。
本课尤其是“百花零落,惟菊独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赞美之情。但是,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这节课我没有过多深挖,而是引导学生了解菊花“耐寒”的特性后,品出菊花不畏寒的品性。
(三)本节课学生在小组中全员参与学习,体现了课堂教学参与的广度。
六、说作板书设计。
25 菊和莲
味香
百花零落 形奇
惟菊独盛 色多
性耐寒
板书设计力图清晰表现此全文的内容,描写了菊的哪些方面,并突出菊的特性。尤其是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作为重中之重,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