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海的颜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湛蓝”、“肃然起敬”、“汗毛倒竖”、“心醉”等词语。
2.运用“质疑—探究”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神秘。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 教学难点: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
2.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圈划生字词。
2、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3、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4、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们的心中大海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王蒙一起去感受一下海的颜色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议中理疑
1、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灰蒙蒙 湛蓝色 黄褐色 渤海湾 北戴河 漆黑 溶化 心醉 肃然起敬 晶莹透明 汗毛倒竖 (相机提示“汗”的另一种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梳理问题,每组将1—2个有代表性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
3、梳理疑问。
三、探究释疑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到底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呢?
2、默读课文4——8自然段,试着填一填课本68页的这张表格。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看看哪里的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自学填表。
(师在黑板上画出68页的表格,待到交流时,边交流边填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边交流边填表。)
教师巡视,点生上黑板填写。师生合作完成表格填写。
3、指导学习“渤海”
(1)读了文中的描述,渤海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2)渤海的颜色真是千变万化!为什么浅海处是黄褐色呢?
(3)作者怎么知道这么多原因的?
(4)此时此刻你还会说海是蓝色的吗?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师小结,指名读。
4、用同样的方式自学其他三处海。
同学们,剩下的3处海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交流: 西沙群岛的海:相机理解“湛蓝”和 “肃然起敬”
令作者敬畏钦佩的仅仅是这绮丽的海洋风景画和湛蓝的海水吗?
你们小组同学愿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吗?(指名读、小组齐读)
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
汗毛倒竖是什么感觉?深海处作者看到的景色让他感到害怕。刚才不是说浅海处让人感到晶莹明亮,现在怎么又让人感到汗毛倒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齐读最后一段。课文开头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吗?归纳课前提出的问题。
6、总结全文,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读完全文,你发现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拓展延伸
如果大家有兴趣,请课外搜集与海的颜色相关的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他们的颜色富于变化的成因。
五、作业设计:
A、抄写你喜欢的语句。
B、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板书设计:
10、海的颜色
提出问题: 还是蓝色的吗?
渤海
西沙群岛
西西里岛
摩纳哥
得出结论: 海水是无色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