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单项选择
1.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着说:“这是黄袍加身!”请你判断这与哪一典故有关(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2.唐朝末年,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辽 B.北宋 C.南宋 D.金
3.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
A.加强禁军
B.防止武将专权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提高文人地位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重武轻文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
A.藩镇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7.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初的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组合列举
9.宋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宋太祖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解除大将的兵权,加强皇权。
(2)在地方,宋朝政府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3)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________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三、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1)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谁?“内患”主要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4分)
(4)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1.B
2.B [解析]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故答案为B。
3.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以至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故答案为B。
4.A
5.A [解析] 题干中的“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体现的是相权的削弱,反映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
6.C [解析]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答案为C。
7.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两宋时期,文人受到重用,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担任要职;设立进士科是隋朝时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
8.B
9.(1)杯酒释兵权
(2)通判
(3)文臣
10.(1)赵匡胤。武将专横跋扈。
(2)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宋初统治者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特点: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政策:重文轻武。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