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
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
A.和朋友一起玩蹴鞠
B.到大相国寺,看庙会
C.逛瓦子,看戏曲《窦娥冤》
D.欣赏苏轼新写的词
2.“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反映的现象可能发生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一位学者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他们共同心仪宋朝的原因是( )
①社会经济繁荣 ②国家统一强大 ③文化生活丰富 ④都市生活繁华热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在中国历史上,诗、词成为文学主流的朝代分别是( )
A.隋、宋 B.唐、宋
C.宋、元 D.汉、唐
5.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但是这一时期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繁荣,社会安定
B.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
C.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6.元朝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元曲,元曲作家群星璀璨。以下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
A.白朴 B.郑光祖 C.马致远 D.王实甫
7.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8.《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二、组合列举
9.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文化娱乐生活十分丰富。
(1)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__”。
(2)北宋文学家________的词风豪迈而飘逸,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3)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三、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丰富的市民生活】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吴自牧《梦粱录》
(1)宋代城市中哪种场所可能出现材料一中的景象?这种场所中专供演出的地方称为什么?(2分)
(2)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将古诗词与相关节日用线连起来。(3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秋节
【优美的宋词元曲】
材料二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3)“宋代词人众多,高手如林”,请你说出下面三首词的作者的生活年代及其词的特点。(6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下面是《窦娥冤》的插图,《窦娥冤》是谁的代表作品?它属于什么文学形式?(2分)
(5)你认为宋词和元曲,这两种文学形式能灿烂辉煌的原因是什么?(2分)
1.C [解析] 《窦娥冤》是元朝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宋朝时还没有出现。
2.D [解析] 瓦子最早出现于宋朝城市中。
3.B [解析] 宋朝时,民族政权并立,排除含②的选项。
4.B
5.D [解析] 两宋词作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如:辛弃疾的词,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其原因是两宋时期,国家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故D符合题意。
6.D
7.C [解析]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史书。
8.B [解析]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所以两部史书共同记载的内容是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9.(1)瓦子
(2)苏轼
(3)司马光
10.(1)瓦子。勾栏。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秋节
(3)苏轼,北宋,他的词风豪迈飘逸。李清照,两宋之交,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辛弃疾,南宋,他的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4)关汉卿。元曲。
(5)宋元时期经济繁荣;民族交融;文学家的创新与努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