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单项选择
1.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多疏于朝政,有纵情享乐将政事交给宦官的,有爱好木工的等等。其中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其表现不包括( )
A.皇帝很少过问政事,朝政腐败
B.土地高度集中
C.财政危机深重,政府因而不断加派田赋
D.明末陕北地区连年灾荒
3.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的地点在( )
A.成都 B.西安 C.北京 D.山海关
4.小明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探究明朝历史,从中可知他探究的是( )
A.明朝灭亡的原因 B.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C.明朝时期的英雄 D.明朝百姓的生活
5.一个王朝的覆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推翻明朝的是( )
A.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
B.皇太极建立的清朝
C.投降清朝的吴三桂
D.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
6.“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指( )
A.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朱元璋
7.右面图示所示变化与下列哪一人物相关(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将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这里的“黄雀”应该指的是( )
A.辽 B.金 C.元 D.清
二、组合列举
9.明朝的种种社会矛盾,使它走向了灭亡。
(1)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是________。
(2)他是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北京煤山的歪脖树见证了他的死亡,他是__________。
(3)明朝灭亡后,明将__________降清,引清军入关。
三、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二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明末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社会问题?(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分)
(4)“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2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材料二
明代《流民图》(局部)
材料三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明季北略》
材料四 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
——《明史》
材料五 在满洲贵族与明降将合力绞杀下,农民军损失惨重。由于在新占领区立足未稳,农民军于1644年4月29日撤离北京。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四分析,材料三中的“闯王”李自成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1分)
(3)“闯王”领导的农民起义取得的重大成果有哪些?农民军为什么会“损失惨重”且“撤离北京”?(3分)
1.C
2.D [解析] 连年灾荒是自然灾害,与政治腐败无关。
3.B 4.A
5.D [解析]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内,明朝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6.B
7.B [解析]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D
9.(1)大顺
(2)崇祯帝
(3)吴三桂
10.(1)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3)李自成起义军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赋”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
(4)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
11.(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财政危机和土地兼并严重;连年灾荒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
(3)建立了大顺政权,推翻了明王朝。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农民起义军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