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之区域地理 第四单元中国区域差异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之区域地理 第四单元中国区域差异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1-22 09:45:31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推冰”奇观是博斯腾湖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每到冰雪消融,湖面上的冰面破裂,隆起的大量冰块受到风的影响涌向岸边形成场面壮观的景观,其中以湖泊的西岸和南岸地区最为壮观。据此回答1~3题。
1.博斯腾湖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当湖泊的西岸和南岸地区出现壮观的“推冰”奇观时,湖区的风向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3.博斯腾湖成为内陆淡水湖的原因( )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B.纬度高,蒸发量小
C.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D.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读我国两大地理区域简图及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4~5题。

4.图示传统民居位于区域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5.与N地区相比,M地区( )
A.年降水量较少,气温年较差大
B.河流汛期较长,含沙量较大
C.民居墙体较厚,屋顶坡度较大
D.地形较平坦,水陆交通运输更便利
该图是“我国某地区经纬网图”。读图,完成6~7题。

6.地区西部有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该地理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旱地耕作区、水田耕作区的分界线
B.亚热带、暖温带和常绿林、落叶林分界线
C.季风区、非季风区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D.第一、二阶梯和农耕区、牧区的分界线
7.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B.该地区河流冬季没有结冰期
C.该地区河流都有凌汛
D.应继续大面积开垦、发展粮食种植业
槟榔喜高温多雨,当气温低于5℃时植株开始出现寒害,要求降水充足且分布均匀,忌积水。如图显示某海岛区域。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该海岛缺水的说法最主要原因的是( )
A.年降水量少 B.地表水下渗严重
C.气温高,蒸发强 D.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水不易存留
9.图中槟榔生长受寒害影响最小的种植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河流一般是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图3曲线表示1980~2007年海河流域日常生活、工业、生态用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①②③曲线各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生态用水;②工业用水;③生活用水
B.①生活用水;②工业用水;③生态用水
C.①工业用水;②生活用水;③生态用水
D.①生态用水;②生活用水;③工业用水
11.导致①③曲线用水量在2000年后变化的原因分别是( )
A.①人口大量迁出③第三产业的发展
B.①发展旱作农业③重工业比重上升
C.①节水技术的应用③重视生态保护
D.①城市化加速③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塔里木盆地黄土广布
B.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C.云贵高原地形平坦
D.长江三角洲土壤盐碱化严重
13.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B.东北地区酸雨危害严重
C.华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D.华南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大部分城市年降水量( )
A.为200~400毫米 B.为400~800毫米
C.为800~1 600毫米 D.在2 000毫米以上
15.②城市( )
A.属于珠江流域 B.位于第一级阶梯
C.有京广铁路经过 D.冬季气温在0℃以下
下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回答16~17题。

16.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
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
C.天然气资源丰富 D.气候雨热同期
17.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
A.地形平坦 B.光照足,昼夜温差大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下图示意"1981 -2010年西藏平均霜冻日数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单位:天)”。读图,回答18~19题。

18.影响西藏平均霜冻日数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地势
19.从西藏霜冻日数变化趋势判断,可能( )
A.雪线下降 B.积温增加
C.冻害加重 D.地热资源增加
下图中甲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乙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关于各区域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域的耕地以旱地为主
B.②区域的居民的主食为米饭
C.③区域东部的居民喜欢摔跤比赛
D.④区域的林业生产非常发达
21.图乙中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图甲中的(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下图为“我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主要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3.按规律推理,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
B.气温高
C.雨季长
D.地势高
下图是西藏雅砻河谷地(29°N,91°E)的等高线地形(单位:米),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示地区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A.1280米
B.1340米
C.1460米
D.1550米
25.图示区域中( )
A.图中拦水坝的主要作用是发电
B.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C.当地传统民居具有小桥流水的特点
D.河流流向大致是由北向南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野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1)图中A、B、C三地分别与表中的 、 、 (填字母)对应。
(2)图中A、B、C三地区相比,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区,原因是 ;A、B两地区相比,降水量较少的是 区,原因是 。
(3)B地区的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 、 、 。
(4)田晓的家乡位于图中 区,属 气候。
(5)西北地区与东北平原的纬度相当,但两地积温和无霜期相差很大,西北地区有些地方无霜期低于140天,主要原因是什么。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数字①②③处表示我国三个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这些地方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山西能源基地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二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试分析其自然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分析山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好处有哪些?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最大的沙地,其位置如图所示。该地平均降水量可达300~500mm,降水多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堆积了大约200米厚的沙质沉积物。近年来,库伦旗北部沙区(图中黑色区域)的农牧民在沙漠里种上了水稻。经过几年试种,目前该地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水稻还未收割便被订购一空,超高品质已获得市场认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时,沙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1)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说明库伦旗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
(2)分析库伦旗种植水稻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地 理(一)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ABCBA 6-10 CADCC 11-15 CBACC
16-20 CBDBC 21-25 ABDCB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
【答案】(1)b a c
(2)C 地势最高 B 远离海洋,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4)A 亚热带季风
(5)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于东北平原,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低。
27.
【答案】(1)新疆 内蒙古 甘肃
(2)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3)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8.
【答案】(1)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崎岖;土质疏松;植被稀少;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治理“三废”);改善交通;发展科技(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废弃物排放,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
29.
【答案】(1)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库伦旗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热量更充足;气候干燥,晴天多,光照条件更优越;昼夜温差更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累积。
(2)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邻近冬季风源地,大风日数多,风力(对表层土壤)侵蚀作用强;沙地养分少,下渗快,保水能力差;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均为季风气候 B.广泛分布红壤
C.河流结冰期长 D.耕地多为旱地
2.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3.下列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方和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B.南方和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别大,社会经济方面发展没有差别
C.北方地区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D.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南方地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我国许多地区的顺口溜描述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图为“我国行政区划略图”。读下面顺口溜和图,完成4~5题。

顺口溜:
①鲜花四季开不败
②冰雕雪塑放异彩
③春夏秋冬一天来
④房子半边盖,秦腔吼起来
4.下列顺口溜与其反映的省区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5.形成乙丙两地自然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6~8题。

6.甲、乙的气候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7.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8.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 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 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 酸雨危害较严重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剪纸作品,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三角洲
10.下列符合该地区自然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富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11.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秦腔 D.昆曲
读下表,回答第12题。

12.长江以北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9%,下列关于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减少耕地的灌溉面积 B.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C.研究推广抗旱作物 D.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1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青稞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读中国四大区域示意图,回答14~16题。

14.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abcd B.adbc C.dbac D.dcba
15.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洪涝灾害 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 D.d—生长积温
16.有关四大区域主要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水能 B.b——煤、石油
C.c——石油、煤、天然气 D.d——煤、石油、水能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此幅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三江源地区
18.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B.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C.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家住北京的小李同学利用假期参加研学旅行。到达目的地后,他在朋友圈写到“这里真是山的世界,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这里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却十分丰富;虽然全年气候温和,但此时却阴雨绵绵,真是美中不足啊”据此完成19~20题。
19.小李研学旅行的地方可能是( )
A.海南省 B.上海市 C.甘肃省 D.贵州省
20.小李参加研学旅行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五一假期 B.暑假 C.国庆假期 D.寒假
读我国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及甲测站河流流量变化图,完成21~22题。

21.喀什、和田与民丰三个城镇环境承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 )
A.喀什、和田、民丰 B.民丰、和田、喀什
C.喀什、民丰、和田 D.和田、喀什、民丰
22.二十一世纪以来,甲测站附近河流沿岸( )
A.绿洲面积持续减少 B.地下水位可能升高
C.植被种类明显增加 D.土地盐碱化得到缓解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回答第23题。
23.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C.海拔高,气候寒冷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在这高原上孕育出独特的藏族文化。据此完成24~25题。
24.在青藏高原的历史中,水煮食物较少,主要是因为( )
A.辐射强、晴天多 B.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C.海拔高、气压低 D.空气湿度大、不易生火
25.藏族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是( )
A.糌粑 B.粽子 C.竹简饭 D.羊肉泡馍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读“中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的山脉是 、 ;0℃等温线经过的山脉是 。(均填字母)
(2)山脉G东侧的地形单元为 ,西侧的地形单元为 。
(3)①在 省境内;④在 省(简称)境内。
(4)黄河干流从②到③河段,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2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图中任意一个阿拉伯数字所代表的季风风向名称( ): 。
(2)图中甲山脉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面对该山脉地理意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C.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D.我国人口分界线
(3)c区域与a、b、d三大区域自然环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不同。
(4)荆州市所在的地理区域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据此判断该区域的名称: 。
(5)景观一和景观二民居的名称各是什么?这种民居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
(6)景观一所在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是 。
28.读我国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示地区为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名称),限制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 。
(2)甲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按自然灾害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该灾害属于 灾害。
(3)丙处的主要农业类型是 ,该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4)在图中乙地所处的省级行政区内,其城镇与人口主要分布在 ,试分析原因。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进出西藏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运输,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典礼隆重举行,一条世界上海拨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将开启西藏自治区历史的新篇章。2005年10月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1)青藏铁路要穿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图中①②③④⑤中的(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2)图中加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保护区指的三江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3)修建青藏铁路最主要的技术难题是( )[多选]
A.高寒缺氧 B.多年冻土
C.山高谷深 D.脆弱的生态环境
(4)青藏高原丰富的新能源有: 、 (至少2种)。③④地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地 理(二)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ABBDA 6-10 BCDCA 11-15 CABDB
16-20 DCADD 21-25 ABCCA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
【答案】(1)E F B
(2)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3)青海 晋
(4)流经干旱半干旱区,蒸发量大 引黄河水灌溉
27.
【答案】(1)① 西南季风(或② 东南季风)(任写1个,不能写夏季风)
(2)B
(3)地势(或地形,或海拔)
(4)长江沿江地带
(5)景观一:竹楼(或高架屋,或高脚楼)。当地降水丰富,所以屋顶坡度很大,有利于排水,底部离地面高,可以避免地面的潮湿。
景观二:窑洞。黄土高原上黄土土层深厚且直立性好,降水少,气候干燥,适宜挖窑洞,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冬暖夏凉。
(6)旅游业
28.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水(水源、水资源)
(2)旱灾(干旱) 气象
(3)畜牧业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4)绿洲地区(或山麓冲积扇,或冲积平原) 原因:绿洲地区的地形相对平坦;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农牧业较为发达。
29.
【答案】(1)B
(2)C
(3)ABD
(4)太阳能 地热能 地势一、二级阶梯,落差大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润,径流丰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