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祖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产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做到: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原则提出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国家强大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课程标准》学习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2.重点:“一国两制”的含义;港澳回归祖国,台湾问题的现状。
3.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台独”的认识。
教学媒体
利用Powerpoint课件穿插 Flash动画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突出主题,达到情感共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境营造:利用Flash动画播放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体会诗人的感情(诗人渴望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心愿。)导入新课: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设问: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引领学生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
再提问: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学生答:“一国两制”。出示教学目标。宏观概括教材内容,构建知识联系:“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台湾问题及其由来既是我对前面导言部分的总结与引申,又为下面切入正题—— “一国两制”的提出做好铺垫。(因为“一国两制”理论恰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一、理论——“一国两制”构想
1、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确立的?”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同时根据幻灯片提示的几个关键词:“最初提出、酝酿、形成、宪法保证、确立”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
2、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五个阶段,并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
学思同步: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
3、 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香港有何不同?
承转:虽然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对台湾也有很多优惠,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运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的。
二、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
(一)香港回归
1、 香港问题的由来:师生共同回顾香港被占领的过程,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
2、 中英谈判(用幻灯片展示谈判相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谈判经过,使之体会谈判过程之艰辛。)
3、 香港回归:学生有感情朗读香港回归小字,重温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让学生谈谈香港回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香港回归意义的归纳既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自然总结,同时因为香港回归意义之一是为澳门回归提供借鉴,这也为后面的内容做一个合理的转折。
(二)澳门回归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回归过程及图片。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港澳?(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再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承转:播放背景音乐“七子之歌”澳门回家了,台湾也渴望回家。“母亲、母亲我要回来”的呼喊如此动人心魄,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团圆。
三、台湾问题有待解决
师: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课后“知识链接”,归纳回答)
探究:我国在对待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1)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海峡两岸人民如此渴望统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如此有诚意,台湾为何迟迟不能回家?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学生:“台独”势力存在,国际反华势力存在。
这便是台湾问题的现状。
议一议:你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结:整体结构感知,突出主题。
成功用于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
促进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2、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有哪些途径?
3、你该为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压轴戏。让教学在高潮中结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体现“快乐教育”、“和谐教育”的理念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
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第一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主要介绍“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内
涵。第二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讲述了中英、中葡先后通过多轮谈判,香港、澳门在
“一国两制”的框架内相继实现了回归。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的友好往来,也介绍了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台
独”势力。
本课第一、二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之“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其中第
一目讲述“一国两制”的理论,第二目讲述“一国两制”的实践;第三目通过分析台湾问
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之“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
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内涵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 改革开
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的友好往来 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二、能力与方法
1.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内涵。
2.学会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步骤及其意义。
3.学会分析与论证台湾回归祖国的阻力,探讨台湾顺利回归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定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党的非凡
智慧,培养爱党的情感。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3.通过讨论“台湾如何能够顺利回归”,使师生认识到:祖国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台
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将被时代抛弃。
教学结构(板书部分)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形成过程
2.内涵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 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课前5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课堂设问: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对故土的怀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我们知道我国现在还未完全统一,那么我国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有什么对策或做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情境营造:带领学生欣赏《宝岛台湾的风情组图》。
教师对片中图片做简要解说:同学们首先看到的是峻峭瑰丽的阿里山,接着看到的是风光绮丽的日月潭。另外,宝岛台湾还有碧海蓝天的东海岸,以及现代动感的城市高雄与台北。
课堂设问:宝岛台湾名不虚传。党和国家为让这片美丽的沃土尽快回归提出了什么政
策
提示:“一国两制”。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为下面切入正题——“一国两制”的提出做好铺垫。另外添加《宝岛台湾的风情组图》一项,其目的有二: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它对学生而言是神秘的,带领学生稍微领略一下台湾的风土人情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兴奋点;另外,在欣赏完台湾的风情后,“尽早让这片美丽的沃土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个念头会很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设问“党和国家为让台湾尽快回归提出什么政策”,学生会很兴奋地嚷道:“一国两制。”那种佩服党的非凡智慧、敬党爱党的情绪油然而生。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情境营造:幻灯片打出标题。
课堂设问:“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提出的,又是怎样实践的?
教学步骤一:让学生看书,根据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词“雏形”、“萌芽”、“提出”、“确
立”“运用”,归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
提示: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萌芽——1981年,
叶剑英“九条方针”;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确立——1982年《宪法》第31条;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但教师并不能因此而采取“灌输式”
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关键词找答案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
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演绎的能力,又能较好体现教师只是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才是
学习主体的课改精神。
教学步骤二:提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 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有何在
提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教师接着指出:一个国家是指一个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前提,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
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用形象的话来
说就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作为历史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学生在初中政治常识的学习中已经学
过相关知识,加之由师生共同回忆理论内涵,难度系数并不大。同时教师如果运用“马照
跑、舞照跳、股照炒”这样形象的语言来解释“港澳台地区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学生就
不会感觉到理论的枯燥与乏味。
课堂设问二:“一国两制”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
提示:可以驻军与否是差别所在。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
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的的“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
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接着,教师可以就此话题点出下一个教学子目,虽然一国两
制是首先针对台湾提出,对台湾也有很多优惠,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构想还是首先在港澳
地区实践。)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过渡环节,让学生在轻松舒缓的心态下结束“‘一国两制’的伟大
构想”子目的学习,也为后面“一国两制”首先在港澳地区的实践做一个平滑的转折。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情境营造:幻灯片打出标题。
课堂设问一: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其领土是怎样被割让与租借的
提示:用小动画的形式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香港岛——
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新界——1898
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
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动画的方式,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
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
教学步骤一:观看幻灯片,根据片中内容归纳“一国两制”在香港走向实践的步骤。
提示: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在此处可向学生解释“主权换治权”的实
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人大通过《基本法》。1997年香港回归。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教学重点。教材着墨较多,但纯文字讲授不免让学生兴趣索然。根
据教材内容制作一些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接受信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
境地探求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步骤二:师生共同欣赏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资料片段。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学生最想看到的就是这段影片,所以播放它能够在课堂上掀起一
个高潮。
课堂设问二:香港回归有什么意义
提示: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
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外,香港的成功回归,为澳门回归、台湾统一提供了借
鉴意义。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香港回归意义的归纳既是对前面影片的一个自
然总结,同时因为香港回归的意义之一是为澳门回归提供借鉴,这也为后面的内容做了一个
合理的转折。
教学步骤三:师生共同欣赏澳门回归的视频资料。教师做简要的旁白,向学生介绍澳门
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为澳
门回归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回归当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澳门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欢乐之情,而回归后的澳门也继续保持繁荣,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又一个成功范例。请大家记住这一天,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
设计意图:澳门回归的内容,教材着墨较少,但同样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用一个小动画对此部分内容做些必要的补充。悠扬的《七子之歌》与教师深情的旁
白,最后都定格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的幻灯演示字样上,整个课室会再度被爱国主义情绪渲染,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
教学步骤四:小讨论: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
提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
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
《联合声明》提供解决的法律依据。
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教学步骤五:设问:香港、澳门回归有何伟大的意义?
提示:
A:洗雪了百年耻辱。
B: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C: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情境营造:幻灯片打出标题。
教学步骤一:师生共同欣赏海峡两岸交流的有关影片资料,教师旁白简介文革结束后海
峡两岸交流的新局面,同时,也明确告诉学生,由于受“台独”势力的阻扰,两岸关系仍然
无法顺利地实现“三通”。1979年,大陆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1987年10月,
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并在经贸往来、学术交流上采取更加松动弹性的做法;
1988年11月,台湾当局又决定有条件地允许大陆同胞赴台湾探亲,“三通’’限制逐渐放宽,
这是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突破性进展。1992年汪辜会谈;2005年连战、宋楚瑜大陆行。虽然台湾当局仍在很多地方设置障碍,但是两岸同胞冲破层层阻碍,交往越来越密切。这些行为告诉我们:“台湾,也想回家!”
联系教材和台湾当今实际讨论: ★ 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什么?
提示:A、国际反华势力
B、“台独”势力
(认识“台独”的实质及危害,结合2005年12月3日台湾地区“三合一”选举蓝绿阵营变化说明台独不得人心)
教学步骤二:介绍党和国家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
提出的“八项主张”及“十六大”报告的有关强调和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
法》。
探究问题:★ 怎样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 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 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教学总结
按板书内容总结本课内容,然后幻灯片打出“运用所学知识,你认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台湾问题?”★★★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压轴戏。让教学在高潮中结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快乐教育”、“和谐教育”的理念因此得到较好的体现。
引导方法:首先教师应介绍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学生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武力解
决”,教师可以结合全国人大最近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来进行引导,要提示学生注意大
陆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的两个前提:台湾“独立”或外国干涉。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本课所
学的“一国两制”的知识来思考:如果用和平的方式统一台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提示
学生可以结合谈判、经贸往来、网络宣传等等来展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