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10-25 10: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推行均田制的北魏孝文帝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的基本形态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连建平 导 言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
变化,其形式主要有两种:国有制和私有制。商
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向土地
私有制过渡,并且延续了2000多年。这期间,土
地兼并和反兼并的斗争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
要斗争之一。政府的抑制兼并及农民反抗兼并的
斗争,最终导致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减弱,及
租佃关系的产生。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古代
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及其演变情况。一、废井田,开阡陌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学思之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小雅·北山》
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的
意思吗? 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有所有
权。商、周时期,所有土地均归国王所有,这称
为土地国有制。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公田”,由贵族占有;“私
田”,是农夫的份田。两者均只
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农政全书》内容井田制:一、废井田,开阡陌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井田制的瓦解学思之窗 春秋时期井田制为什么会走向崩溃?你能从
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它崩溃的原因吗? 铁器、牛耕的出现
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
高;大量荒地被开垦,
成为私田,公田则被大
量抛荒;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
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剥
削方式,允许劳动者保留一部分
产品。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废井田,开阡陌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井田制的瓦解3、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
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
桓公,进富国强兵之策,改革内政,奖
励耕战,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
霸之首。 商鞅(约前390 —
前338年 ),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
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
  公元前361年应召入秦,向秦孝公
进献富国强兵之策,废除分封制,“废
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发展秦
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学思之窗 春秋末期,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以及战国时期秦
国实行“初租禾”、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
田,民得卖买”各是什么意思? “相地而衰征”——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
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
的租税。每亩土地的租额,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
而有轻重之分。
“初税亩”——即“履亩而税”。就是不论公田、私田,
一律按田亩收税。
“初租禾”——即按照农作物收成的数目,抽出几成,
以为田赋。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意思是废除
商周以来的的井田制,公开允许买卖土地。(注意:井
田制下贵族没有随意处置土地的权利。)史家的记载,
都加上一个“初”字,表示其为前所未有的事。也就是说,
“初税亩”等措施是不合“周礼”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
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税法的产生。 以上都是当时的统治者一种财政上的措施。
无论公田、私田,按土地好坏一律征收贡税,这
就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承认
了私田的合法性。
从所有制关系分析,以上措施的实行,标志
着土地所有制关系开始从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
有制(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新税制的实行,也意味着宗法分封制受到冲
击,正走向崩溃。 这些改革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
怎样的巨大变化?一、废井田,开阡陌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形式1、官田与土地私有制学思之窗 战国以来,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有哪几种? 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
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当时被称为“公田”或
“官田”。这部分土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
赏和对百姓授田。唐宋以后国有土地数额越
来越少,但一直存在。 三类:
①山丘河湖、森林草原和无主荒地;
②没收的私人土地;
③由士兵、罪徒和国家佃户开垦的土地。还
有国家控制、用于满足政府部门各方面需要的土
地。 屯田属于第
③种。 反映曹魏时期军
屯的壁画 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
土地私有制(不同于土地国有制,这是由宫
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
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地主土地所有制和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一、废井田,开阡陌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形式1、官田与土地私有制2、田庄经济与均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
地有多种来源,一是占有
“公田”;二是通过赏赐;
三是购买。汉代以后,土
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
要形式。东汉的豪强地主
田庄就是其典型。
其特点是:政治上享
有特权;经济上自给自足;
人员上聚族而居;军事上
拥有武装。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学思之窗 想一想,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出现这种情况后,统治者常常采取什么措施?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
收入来源;使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
权的加强;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农民起
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 屯田制下,由士
兵、罪徒或国家佃户
开垦的土地,属国家
所有;
“均田令”实行的
前提是国家掌握有一
定的土地,而且,受
田农民得到的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
买卖。这些情况都证明了土地国有制的存在。 北魏孝文帝知识之窗一、废井田,开阡陌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形式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学思之窗 租佃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为什么自宋代开
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
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为何会普及全国? 秦代。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
更为激烈,因此,大量农民只好租种地主或官府
的土地为生,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
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意味着
土地兼并的激烈),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
高,所以租佃制普及全国。 请思考:东汉时期佃客(部曲)对豪强地主
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
附关系有什么不同?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
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
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
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
豪强的私人武装。
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
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
权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1、租佃关系的产生与发展2、雇佣关系的形成与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租佃关系在农业生产中日益
占据主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
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大量出现种植经济作物的
地区,这些地区的生产与市场紧密相连。雇佣关
系出现在手工业部门,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
性质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曙光开始在古老的
中国出现并缓慢地向前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田”或
“官田”北魏实行
均田制土地私有制土


并土地高度集
中,封建土
地制度成为
桎梏租

制课堂总结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
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君主
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
制等三种形式)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
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
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为了保护自耕农
经济、抑制兼并,政府常实行“均田”、“限田”措
施。土地私有制发展和经济发展,导致农民对地
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