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南都繁会图卷(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连建平 导 言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货币经济
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
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
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
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
荣?货币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
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
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 一、商业的发展1、商业的出现及商人的由来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
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
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于是产生了原始商
业。商人的由来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
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
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愈下,于是纷
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就
把跑买卖的人称作“商人”。 一、商业的发展1、商业的出现及商人的由来2、商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商代已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
行“工商食官”(当时工匠和
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主要
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受官府
的严密控制,独立经营的手
工业和商人极少。)政策。夏商时期的贝币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
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给
自足的田庄经济盛行,商业
活动十分萧条,出现了实物
交换的现象。金元宝银元宝曹魏五铢钱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
通,商业贸易、中外交流蓬勃发展;至宋元时期,
古代商业的发展更进
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
——(唐)元稹:
《估客行》 河北沧州出土的唐
宋时期的铁钱。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农产
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
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
体形成。实力最强的如
晋商、徽商等。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
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
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
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
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
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
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
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
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
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乔家大院中国商业的发展概况一、商业的发展二、从贝壳到银元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春秋战国秦统一货币
半两钱秦朝到隋唐唐朝开元通宝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中国货币的发展概况一、商业的发展二、从贝壳到银元三、坊市与城镇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
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
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
市联系在一起。城市的由来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城市的发展历代城市布局图一、商业的发展二、从贝壳到银元三、坊市与城镇四、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1、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
通往西域的道路,时称“凿空”。由此,贯通欧亚
大陆腹地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古代丝绸之路古楼兰遗址边城暮雨燕低飞,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
《凉州词》楼兰古城遗址一、商业的发展二、从贝壳到银元三、坊市与城镇四、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1、丝绸之路2、陶瓷之路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福建泉州六胜塔—
—古代海
上丝绸之
路的航标 我国瓷器在唐代中期即开始向外输出,时间
持续千余年,从而形成了“海上陶瓷之路”。一八
五三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
德化的白釉瓷。这些瓷器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
输入的德化窑白瓷。 福建泉州的“瓷都”——德化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中外交往的见证泉 州一、商业的发展二、从贝壳到银元三、坊市与城镇四、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五、重农抑商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
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时
争逐”;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
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
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
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
“邦之蠹也”。政策的变化学思之窗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
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
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
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
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
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
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战国时期,商鞅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秦代继续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汉
朝则用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
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唐中期以来,重农抑
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推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
地位有所提高;明清以后,政府重又固守重农抑
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
盘剥等,导致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严重摧残,中
国最终落后于西方。学思之窗 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如何发展的?课堂总结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
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
先地位。然而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和
城市经济的发展。明清(鸦片战争)时期,农耕
经济高度发展,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
的变异。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与封闭阻碍了新经
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
中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