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9-30 18: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的社会生活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本课涉及的内容繁多,所以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不宜作过多的补充。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须说清“变”才能分析出“变”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的资料及历史图片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自己制作课件,教师从旁协助,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和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情况;了解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对人们社会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工作,围绕教材的“变”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2、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由学生分组讲述近代社会的“衣”、“食”、“住”、“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社会在工业文明崛起后产生的变化,探究理解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以及东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以学生讲授、讨论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导言)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来到中国古老的土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感受当时中国的特有的景观吧。
第一组学生——“衣”
(学生甲)现在各电视台经常播放反映清朝宫廷的电视连续剧,如《铁嘴铜牙纪晓岚》、《乾隆微服私访》(幻灯片)等,为大家耳熟能详,因此大家对鸦片战争前清朝中国人的服装穿着应是很熟悉了。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除了给中国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在服饰领域就出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窄袖革履”的西式服装(幻灯片)传入了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
现在,我们就以大家最熟悉的中国女子的传统服装——旗袍,来说明当时的服饰变革。
(学生乙)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
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幻灯片)
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幻灯片)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幻灯片)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幻灯片)
(学生甲)从同学乙的介绍我们可发现,虽然西式服装传入了我们中国,但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我们的传统服饰,而是将两者相结合,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服饰。中山装也是这一典型。(幻灯片)
(学生丙)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幻灯片)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提问:在座有哪位同学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呢?)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钮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幻灯片)
(学生甲)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和流行,说明近代中国,在服饰领域深受西方的影响,同时国人又能结合中国传统,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鲜事物。
第二组学生——“食”
(教师)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由于中国地域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八大地方菜系,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幻灯片)
(学生甲)到了近代,西风东渐,除了服饰文化受到西式服饰的影响,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在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腐败的清政府被迫向英国打开国门后,在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厅。
(讨论)中餐和西餐有什么区别?(幻灯片)
在原料的选择上,西餐精而窄,中餐范围广泛;
在调味的方式上,西餐的菜与调味汁是分开的,而中餐的调味是在原料的烹调过程中进行;
在菜肴烹饪的成熟上看,中餐以熟为主,西餐则要求不一;
在进食的主食中,西餐以面为主,中餐则种类繁多;
在餐具方面,西餐以刀叉为主,中餐以筷子为主;
在集体用餐方面,西餐讲究分食,中餐讲究合食;
在进餐的气氛中,西餐讲究环境幽雅,中餐讲究场面热闹;
在为宾客服务上,西餐讲究女士优先,中餐讲究主宾优先。
·····
(学生甲)19世纪60年代,在“东方明珠”上海,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幻灯片)虽然环境幽雅,服务周到,便烹调之法却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被称为“中西大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讨论)受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制约。
(教师)在今天,我们仍然能找到这种又中又西、又洋又土的餐厅,就是——茶餐厅。
第三组学生——“住”
(教 师)人类留下痕迹最多的是建筑,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最直接的视觉载体;建筑的历史折射出人文内涵,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成为民俗的演化。
(学生甲)我们先给大家看两组图片:
第一组:(这是一组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图片)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幻灯片:古代皇宫、故宫)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以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方式为主(幻灯片:布达拉宫)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自然的高度协同(幻灯片:古代皇宫、故宫)
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幻灯片:天安门)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幻灯片:中国古代园林)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天圆地方的四合院。(幻灯片)
第二组:
西方传统建筑注重反映宗教文化(幻灯片:罗马大教堂、凡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西方传统建筑的特点:直率敞朗,和盘托出,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幻灯片:欧洲园林)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幻灯片:欧洲园林、巴黎皇宫花园)
新与旧、中与西这两对矛盾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幻灯片)
这种“新”却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自然地演化出来的,而是随着列强的剌刀从外部强加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大批西方式样—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以后的“摩登建筑”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出现。
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当中。新的功能要求,新的建造条件和手段,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西式建筑,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就近学习的机会,对于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西方的建筑艺术的传入,在上海、武汉、南京、天津、福州等地,出现了中西合璧的
里弄住宅(幻灯片)。里弄建筑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厢一带则为华界,初期,这些界地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有些外国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但受到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和186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房地产商见有利可图,乘机大肆建造低价位的住宅。为了牟取更大的暴利,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幻灯片)
在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独院式的洋房(幻灯片)。
与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平面布局的住房结构不同,西方的独院式的洋房、里弄住宅更加多元化,而且设计科学合理,房间布置灵活,视野开阔。因此,能被当地的居民和富商接受。
(教师)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出现了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仅仅出现在一些大中城市,而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却充斥着阴暗、潮湿、破烂、污秽、拥挤的棚户区和贫民窟。
第四组学生——“行”
(教师)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然而西方技术的先进性是无法抗拒的,不管中国愿不愿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自然不可避免地被先进的先进交通所取代。
(学生甲)交通工具方面: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幻灯片)、马车(幻灯片)和步行(幻灯片),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幻灯片),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说到“中国铁路”时,我们必然就要提一位中国铁道工程师,他的名字叫詹天佑。(幻灯片)
近代中国铁路史,在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前,堪称一部愚昧史、屈辱史。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朝野,人们视铁路为不祥怪物,如李鸿章就说修建铁路会“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幻灯片)后来,列强将铁路作为“割地之快刀”,逼迫清政府“借外债”、“用洋匠”,在牺牲主权的情况下修筑铁路,中国官吏或者迷信外人,轻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或是狂妄自大,以为“铁路无他,不过是堆土、垒石、架木、盖铁而已”。
直到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由此,伴随着陈旧落后的运输局面和“以夷变夏”腐朽思想的打破,一个“开风气、通利源”,“南北冲途,成一大路”的新时代正式到来。正如晚清著名维新派人士梁启超所说,铁路既兴之后,令世人耳目一新,“人人有海若望洋之思,恍然知经国之道之所在。” (幻灯片)
由此,詹天佑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今天,“詹天佑奖”已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最高奖项,在世界上亦影响深远。(幻灯片)
(教师小结)
(幻灯片)从1840年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更加巨大和丰富,不仅民众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而且民众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也有变化。
中国近百年的衣食住行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其变迁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