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1-05 17: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入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长陵汉武帝的陵墓——茂陵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黄帝像老子帛书《老子》(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十六经》《经法》《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共1.1万多字。萧何汉惠帝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汉文帝曹参汉景帝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 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曹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
——《史记·儒林列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春秋繁露》书影 《春秋公羊传》书影今版《春秋公羊传》书影(董仲舒)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授业图(汉代画像) 授业图:汉代崇尚儒学,经术成为入仕之途,不少家族世代治经,形成家学传统,老师和门生之间形成终身的师承从属关系。解析与探究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概述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并分析这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自我测评1.汉初黄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2.试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谈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以道家为基础,兼采各家学说;二是既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其影响是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董仲舒以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其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同时,认为国家必须“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其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直沿袭了二千多年;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