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5][岳麓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5][岳麓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5-11 22: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15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4 巨人迭出的时代15 挑战教皇的权威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13 希腊先哲
单元线索人文精神的萌芽中世纪----人文精神被湮没本课线索一、宗教改革背景
二、宗教改革内容:

三、宗教改革影响 罗马天主教会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
宗教改革的对象是谁?知识链接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 392年,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庞大的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
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天主教)。 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把
整个封建西欧联合为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 一、宗教改革背景1、作为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阻碍,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根本原因)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压榨,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特别是当时王权同罗马教廷的矛盾日趋尖锐。3、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宗教改革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把整个封建西欧联合为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多少世纪以来,它的权势和财富在增长,它的腐败也随着加深。教会贪污受贿,敲诈勒索,裙带关系、出售神职习以为常。据统计,单是在1520年,有约2000各官职是卖出去的。天主教会变成了一个腐朽的官僚机构。教会各级上层人士都过着奢侈淫佚的糜烂生活。瑞士一个主教不但对教士的放荡犯罪行为放任自流,还向他们按私生子的数目收款,名为惩罚,实为中饱私囊。在法国,有的教士竟把自己的住处变成赌窟。有人问教士:“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惩罚?”教士竟回答:“上帝不愿罪人死去,愿意让他活着出钱。” 教会的丑闻和聚敛行为不胜枚举,引起社会上的极大愤慨。材料链接教皇出巡 华丽的祭坛 在德国,德意志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表现得更为强烈,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为什么这场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 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赎罪券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赎罪。但个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补之。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
亚尔伯特是通过贿赂教皇当上大主教的。他为了还债,他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负责替教皇兜售“赎罪券”。在销售“赎罪券”时,他到处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的罪以及已死亲属的灵魂的罪,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从炼狱中拯救出来。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一)发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德国)二、宗教改革的内容(一)发起——马丁.路德 (德国)
1、马丁.路德

2、核心思想:”因信称义” -----信仰上帝即可灵魂得救思考: 请比较“因信称义”和“因行称义”? 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不能自救,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两者都承认的。至于如何得到这种恩典: 天主教”因行称义“主张除了信仰外,还要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路德认为,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违背《圣经》的教训。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得救要靠信仰,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比 较3、马丁路德其他思想(1)《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析圣经的权利
(2)简化宗教仪式,淡化教阶制度,主张信徒人人均可成为祭司;僧侣可婚配、还俗。
(3)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4、路德教改革的影响(1)他否定了教皇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在德国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使德国和整个欧洲从神权统治解放出来,从而形成了欧洲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路德改革后形成了基督教的新派别——新教5、路德教的传播: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美国 (二)宗教改革的扩展 ——加尔文宗教改革(日内瓦)1、加尔文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约1534年成为新教徒。因受政府迫害,逃往瑞士。1536年出版《基督教要义》。该书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此后,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尔文宗传播到欧洲各国。因此,有人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1564年5月27日死于日内瓦。(二)宗教改革的扩展 ——加尔文宗教改革(日内瓦)2、核心思想: 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他说:“我们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与败,富与贫都是上帝“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先定论”(或译作“预定论”) “先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市场扩大,商业竞争剧烈和早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竞相追求利润,人人都想发财致富。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预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此恩格斯认为“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 请思考:加尔文的“先定论”有何积极作用? 否定教会权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
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 面的依据。请思考: 阅读教材的“解析与探究”。请思考:“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
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 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异 : “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 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 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 券的掠夺,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 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参考答案3、其他思想主张:
(1)建立民主教会,教职人员由民主 选择产生,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 激进派的要求。
(2)政教合一,不受教皇控制
(3)简化宗教仪式
加尔文在日内瓦宗教改革运动:废除弥撒、拜圣像以及出售赎罪券;改进礼拜仪式,改进教会组织。加尔文教的仪式4、加尔文派的传播:
加尔文派 → 瑞士 →
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1、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2、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 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3、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4、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5、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以上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学习,请回答:宗教改革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 采取神学异端的方式(在宗教内部,借助《圣经》的原始教义进行改革) 因为基督教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结成国际性组织,是当时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在社会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而当时的西欧,各国在政治上处于分散状态,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资产积极力量比较弱小,要反对天主教会,只能采取神学异端的方式。 请思考:
宗教改革后,西欧共存在哪几种基督教派别 ? 基督教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反封建封建制度和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反神权反王权文艺复兴(从宗教外部)(从宗教内部)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用理性科学作为武器,既有破又有立)1.下列宗教观点不属于马丁·路德提出的是
A.因信称义 B.简化宗教仪式 C.实行政教合一 D.废除教阶制度2.下列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B.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C.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
D.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宗教改革时期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是
A.《基督教原理》 B.《九十五条论纲》
C.《圣经》
D.《天主教原理》4.加尔文宗教观的实质是
A.否定教皇、封建主的特权
B.否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
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D.依靠上帝5.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 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 ②实行政教合—的体制 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④都反对因行称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同: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相似的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不同点:(1)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2)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3)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宗教改革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4)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