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五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促进了欧洲国家走向统一
B.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推动了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2.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宗教的虚伪
B.灵魂得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
D.生命的起源
3.“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在宗教改革中首先倡导该思想的是
A.天主教会 B.路德教派 C.加尔文派 D.英国国教
4.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其根源在于
A.各国王权的迅速强化
B.民族意识的日益增强
C.人们的思想日趋解放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5.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发动民众的主要手段是
A.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B.揭露教会的腐败和黑暗
C.宣传“异端”宗教思想
D.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6.兰克斯是10世纪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到教堂去听教士布道
B.自费到罗马去攀登圣梯
C.到教会去交纳“什一税”
D.到商店购买德文版《圣经》
7.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矛盾有
①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教权的矛盾
②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③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A.①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8.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A.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
9.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
A.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别无二致
B.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
C.宗教改革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D.改革后的宗教坚持信仰至上
10.西欧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为资产阶级夺取了教会的土地财产
B.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王权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加强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改革“获得了胜利”的原因。(10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亨利八世(1491—1547)确实对自己的正统观念颇为得意。当英国有些无名之辈于1520年左右开始私下谈论路德观点时,亨利自己就撰写了《保卫七项圣礼》,加以严词驳斥,一位感恩戴德的教皇为此授予他“宗教信仰的保卫者”的称号。
——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如果不是亨利八世由于其婚姻上面临的阻力而颁布命令,英格兰决不会与罗马决裂……亨利离婚案令在位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左右为难。如果他拒绝国王的请求,英格兰或许就会背离天主教……另一方面,如果教皇宣布婚姻无效,他就会激怒凯瑟琳之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后者当时正出征意大利,有令教皇丧失其俗权的危险。克莱门特无计可施,看来只好拖延不决。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531年,他(亨利)召集英格兰教士会议,勒令他们承认他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脑”。随后他说服议会颁布一系列法律,终止向罗马交纳一切贡纳,宣布英格兰教会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的单位,只从属于国王。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英格兰教会与罗马的最后一点联系也被切断了。然而,这些法令仍未使英格兰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世界文明史》
(1)在路德改革之初,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如何?罗马教皇对亨利离婚案是怎样的态度?从中你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社会存在怎样的突出矛盾?(10分)
(2)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为何在作者的眼中,改革后的英格兰依然没有成为一个“新教国家”?(1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点。(12分)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8分)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五单元训练卷
历 史(一)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材料中的规定与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无关,故A项描述错误。据材料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国家达成的,不是罗马教会颁布的,故B项错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是造成德国封建割据时代的到来,并未造成整个欧洲的分立割据,故C错误。据材料“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宗教改革,也使得王权独立于教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
2.【解析】《九十五条论纲》是在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进行搜刮的背景下,由马丁路德写出来的,它主张“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即所谓的“因信称义”,以此来反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的说教,故选B。
【答案】B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路德认为,《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对基督徒来说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这一思想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等新教派。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
【答案】B
4.【解析】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故D正确;各国王权的强化,不属于根源,故A错误;民族意识的增强,属于意识形态方面,故B错误;思想解放,也并非根源,故C错误。故选D。
【答案】D
5.【解析】在中世纪欧洲,宗教的影响力强大,故反封建斗争发动民众的主要手段是宣传“异端”宗教思想,故C正确;直接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并不能有效发动民众,故A排除;揭露教会的腐败和黑暗,也并非发动民众的主要手段,故B排除;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属于文艺复兴运动,故D排除。故选C。
【答案】C
6.【解析】10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农民可能到天主教教堂去听教士布道,故A排除;到罗马去攀登圣梯,属于“因行称义”,故B排除;当时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故C排除;德文版《圣经》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当时宗教改革尚未发生,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7.【解析】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天主教会阻碍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发展,故①正确;王权与教权的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之一,故②正确;西欧国家也存在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故③正确。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答案】B
8.【解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宗教改革并未确立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而是新教与天主教并存,故A错误;“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故C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可以反映出科学与宗教信仰是水火难相容,故选B。A、C两项说法错误;宗教一直是一种信仰,D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B
10.【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西欧宗教改革是欧洲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处于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之中;宗教改革则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宗教趋向自由。故此题应选C项
【答案】C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可以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为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根据材料二“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可知加尔文的主张为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根据材料三“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可知加尔文的主张是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2)根据材料“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尔文改革“获得了胜利”的原因是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得到其广泛支持;更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扫除改革障碍。
【答案】
(1)路德: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加尔文: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2)原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得到其广泛支持;更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扫除改革障碍。
12.(20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亨利八世维护罗马教会的正统观念,批驳路德的观点,受到教皇的奖励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态度从两不得罪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王权与教权矛盾突出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英格兰教会与罗马的最后一点联系也被切断了”以及所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英国国教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1)关系:亨利八世维护罗马教会的正统观念,批驳路德的观点,受到教皇的奖励。
态度:采取拖延,两不得罪的态度。矛盾:王权与教权矛盾突出。
(2)内容:英格兰教会成为民族教会,与罗马教会脱离关系,不再向罗马交纳贡赋;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领袖。
原因:英国国教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13.(20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礼乐不可兴”,可见北魏孝文帝改革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结合所学,还在于要学习汉民族先进的农耕经济。当时民族融合不断加强,迁都洛阳有利于学习汉文化。第二小问,迁都既有实际需要,但也有强制性。
(2)本题主要考查宗教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尊崇《圣经》,认为人人都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所以马丁路德 主张翻译德文《圣经》。通过比较,两者都推动语言的统一,为以后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
(1)背景:汉族农耕经济的优越性;各民族杂居相处;儒家文化的影响;北魏迁都洛阳。(答出2点即可)特点: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只答强制性或灵活性给)
(2)原因:他主张“因信称义”,尊崇《圣经》,认为人人都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作用:都推动了语言的统一,为以后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五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世纪,欧洲的一场争论很快扩展为关于上帝与人类关系的新思想的传播。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指
A.因信称义 B.知识即美德
C.人非工具 D.人民主权说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九十五条论纲》
D.“先定论”
3.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世俗封建主要求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4.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进化论的提出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B.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影响广泛
C.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5.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徒
6.“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
A.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C.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
D.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
7.恩格斯说:“宗教改革前人是上帝的奴仆,宗教改革后上帝是人的奴仆”。这说明宗教改革
A.摧毁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B.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D.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8.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罪名
杀人罪
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
伪造文书
赦免价
8个金币
6个金币
7个金币
A.信仰得救
B.先定论
C.教众平等
D.教随国定
9.“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根据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提倡信仰绝对自由
C.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D.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10.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不包括
A.引起了法国大革命
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C.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
D.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他们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有什么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反对天主教神学。(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加尔文认为教会不可能救世赎罪,上帝早已预定了一切。得救与否由上帝决定,最重要的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坚持圣洁的生活。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放贷取利,认为正当的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
——根据维基百科摘编
材料二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根据维基百科摘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异同点。(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实质。(8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异端”运动可概括出以下几个观点: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揭露教会的奢侈腐化;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材料二 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改革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
(1)据材料一指出以“异端”为形式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进行宗教改革的两个代表人物。(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此后,教会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8分)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五单元训练卷
历 史(二)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解答此题注意时间“16世纪”,正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故应选A。其他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
2.【解析】略
【答案】B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和以摆脱天主教会束缚为目的的宗教改革运动,故答案选D,A项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重要背景, B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当时罗马教廷与封建王权之间确实存在权力之争,但并非与“各国”王权的矛盾都激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两者有着一致性。
【答案】D
4.【解析】由材料“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可见主要是说明科学与宗教可以实现互补,故选C。
【答案】C
5.【解析】英国亨利八世改革,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是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因此选C。
【答案】C
6.【解析】据材料分析,“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可以看出是西方近代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是加尔文 “先定论”,这种以财富为成功标准、倡导个人成功的思想,是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此题应选A项
【答案】A
7.【解析】材料“宗教改革前人是上帝的奴仆,宗教改革后上帝是人的奴仆”反映了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B正确;宗教改革并未摧毁罗马教会的统治,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8.【解析】针对教皇的赎罪价目表,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主张信仰得救,故A正确;加尔文主张先定论,故B错误;马丁?路德没有主张教众平等,故C错误;教随国定也不是针对赎罪券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9.【解析】材料“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反映了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信仰绝对自由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改革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10.【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欧洲宗教改革与法国大革命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符合题意;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也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第(1)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信息“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得出: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他们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可知,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等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第(3)问,“原因”,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因——资产阶级因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而较弱;外因——天主教会势力强大,也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3)内因是资产阶级因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而较弱,外因是天主教会势力强大,也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2.(20分)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相同点主要从都反对罗马教皇、都反对天主教会、都主张简化教仪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不同点主要按照材料进行概括,即加尔文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因行称义”,路德认为人应该“因信称义”等。
(2)宗教改革的实质主要从阶级属性上进行分析,主要从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的反封建斗争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强调是资产阶级的活动,二是强调反封建斗争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
(1)同:都反对罗马教廷和罗马教皇的统治;都认为可以借助《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经过教会;都主张简化教仪。
异:加尔文认为人可以“因行称义”(通过坚持圣洁的生活和行为得到救赎);路德认为人应该“因信称义”(通过信仰而得到救赎)。
(2)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由新兴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运动,为西欧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3.(20分)
【解析】
(1)依据材料“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材料中反映的教会的腐朽表现来分析背景。
(2)特点可由材料“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总结,至于变化,要结合材料“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分析。
(3)材料一体现了宗教改革的经济原因,材料二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政治原因,结合两则材料,换个角度,即宗教改革对欧洲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的影响分析其作用。
【答案】
(1)背景: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
(2)特点: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变化:由王权从属于教权到教权从属于王权。
(3)历史作用:打击了欧洲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